即使同样是戍边的禁军,但是在武器配备、战马给养上还是分了几个级别。其中朝廷把相当多的军用物资优先供应了驻守在正北方的与辽国接壤的戍边禁军。至于大宋西北方和西平王李德明接壤的永兴军路、秦风路等戍边部队,配备就差上许多,因为西平王李德明名义上还是大宋的臣子,这里哪里需要保持很强大的禁军军力呢?
除此之外,永兴路、秦风路等戍边军队还要承担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高价向民间走私商贩购买战马。由于战马是战略物资,朝廷鼓励边境地区的商贩进行走私贸易,所以当时西夏的战马通过走私进入北宋实际上是经过北宋朝廷所默许或者参与策划其中的。所以永兴军路、秦风路的军政长官都有一个不公开的政治人物,在西境市马,朝廷规定“许民私市”、“官偿其值”。就是说,朝廷允许战马走私贸易,并且给走私战马的商贩以一定的经济补偿。在当时,很多走私战马的商贩都是直接有朝廷军队中的人乔扮而成。
永兴路、秦风路戍边军队虽然大量收购战马,但是收购的战马却不能自己留下,首先要完成朝廷定下来的市马任务,把马匹上缴给朝廷之后,剩余部分才能留做自用。若在往日,这永兴军路、秦风路的戍边军队虽然在战马数量上没有京师禁军那么“富足”,但是十人五马还是勉强能保住的,远远不到现在五人一马的窘迫地步。
可是自从两年之前,这种局面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西平王李德明暗地里有了背宋自立称帝之心,就首先从战马这种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上开始控制北宋。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民间战马走私贸易,党项军卒开始严密巡视边境,原来可以使一些贿赂就可以通过的关卡现在无论出多高的代价,那些党项军官都不敢答应。于是永兴军路和秦风路收购战马的政治任务骤然紧张起来。虽然多方努力,还是有一些小股的走私商贩能越过边境走私少量的战马过来,但是比起以前,数量几乎少上七八成。可是朝廷下的边境市马的政治任务却丝毫没有减少,于是秦风路和永兴军路的军政长官为了避免朝廷的责罚,不得不从所管辖的军队中抽调部分战马补足边境市马的余额,送往朝廷,这么一两年下来,秦风路和永兴军路的战马普遍出现大量的缺额。所以狄青的延州军营中出现五人一马的情况并不稀奇。
狄青却并没有详细了解其中的情况,只听军卒说上司大量抽调战马,就立即愤而上书,要求补足战马,这让上司如何不恼怒?一个乳臭未干黄口小儿,竟然敢如此嚣张,藐视上峰官威,不给你点厉害瞧瞧你还真不知道马王爷是三只眼呢!
好,你不是上书说缺乏战马吗?本官就满足你这个要求,让你亲自去购买战马。于是上司立刻下令,让狄青潜入西平王李德明辖地,去贩运战马回来。
狄青收到军令之后虽然略感诧异,却没有并没有把贩运战马这件事情看得如何严重。军营里那些老兵们中间有不少人都有过到党项部落贩运战马的经历。这件事那些军卒都做的,自己一个堂堂的延州指挥使又如何做不得?
狄青在详细询问过营中老兵到党项部落贩运战马的经验之后,就按照这些老兵的教导,打扮成一位青盐贩子,绕了一个大弯,越过白干山,经由西平王辖地龙州潜入党项部落。
时在大宋西北地区,销售的是解州盐池所产的解盐。但是解盐味道发苦,价格昂贵,西北地区的老百姓都不喜欢吃。在西平王李德明的辖地内鄂尔多斯南部却有盐湖,盛产青盐,非但没有苦涩之味,而且价格便宜,于是许多商贩都深入鄂尔多斯,走私青盐到大宋西北地区贩卖。狄青目前扮演的青盐贩子,正是这么一个角色。
第一百九十二章 强渡黄河
白干山,北宋时被称为横山,成东北西南走向,横亘在北宋和夏州之间,成为党项部落和北宋的天然地理分界线。龙州,就位于横山北麓,再往西一百多里便是盛产青盐的盐州,所以就成了北宋青盐贩子的聚集地,当然也是北宋战马贩子的聚集地。
当时党项人有两大战马产地,一个就位于肃州在肃州至祁连山麓一带的广大区域。另一个战马产地便是横山北麓,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也着名的战马产地,唐朝的时候曾经在此设有养马苑。
狄青依照老兵的指点,直接来到龙州,因为这里距离北宋只有一座横山,只要能在党项部落市买了战马,趁夜色走密径悄悄翻过横山山脉,便进入北宋境内。
可是当狄青到了龙州,才发现这趟差事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原先来过龙州贩运过战马的老兵提供的资料全都没有用了。非但在以往的联络地点找不到充当中间人的党项马贩,甚至那些因为贪图钱财直接向北宋马贩提供战马的党项部落见到狄青过来买马顿时如见到瘟神一般躲开。
狄青不解其意,在偷偷塞给一个党项牧羊老汉一大块茶砖之后,才知道其中的缘故、原来西平王李德明有令,谁人敢再私市马匹给宋人,一旦被发现,非但卖马人要受严厉的惩罚,连卖马之人所在的部落都要付出代价,男人无论老幼一律砍头,女性五十岁以上一律砍头,五十岁以下按照等级发配给军中将领充为奴隶。不得不说,李德明这道命令非常有效,纵然有人贪图钱财欲卖战马与北宋,部落中人也会阻拦下来——你贪图厚利,总不能让全部落的人都承担风险吧?所以狄青这时候过来市卖马匹,在党项牧人眼中就如同夺命的豺狼一般,自然要避之如蛇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