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页

李鸿章首先强调满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这个问题上决无任何商量的余地,对此英法也觉得俄国人一下就想从中国切下这样大的一块未免异想天开。至于缓冲的说法李鸿章也不以为然,因为浩罕在苟延残喘了几年之后终于被俄国灭亡,也没有看到俄国人为了防止与中英在中亚过于接近而有任何的克制。

对于中国毫不客气的拒绝帝俄的一切要求,甚至隐隐的有重新清算的意思英国公使肯特多少有些不安,他这个时候觉得或许新兴的中国把目光投向北方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坏事,让他们在远东冲突一下也的确是一次观察中国的好机会,毕竟富贵军从建军以来从来没有在正面战场上与列强的军队较量过,像这种趟浑水的工作俄国熊是非常适合的。

因此在会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僵局之后英国人的态度忽然变得积极起来,这个时候肯特已经得到了国内的首肯,在英国政府看来与俄国的战争必然会拖慢中国在别的方向上的扩张,虽然就法理上英国人对李富贵成为罗马皇帝并无什么意见,可是牵涉到具体的国家利益英国人从来都是很精细的,中国的扩张如果不可避免那将它引向北方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与此同时俄国人如果在远东被牵制住他们在中亚就无法再那样咄咄逼人了。重新调整了政策的英国公使开始两头挑事,一方面他想办法舒缓伊凡诺维奇在战事上的担忧,俄国人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仍然举棋不定一是因为他们的沙皇缺钱,二是担心西伯利亚交通不便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战事,所以伊凡诺维奇相信以俄军的力量如果得到吉林和黑龙江本地居民的支持的话也只能帮助满国抵御李富贵接下来的进攻而已,要想反攻实在是太困难,可是完全的防守是没有什么出路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财政状况明显比俄国要好,战事拖久了对俄国同样没什么好处。对此肯特答应保证俄国的海上运输线,这本是伊凡诺维奇在计算中放弃的部分,因为俄国想要通过海运补给的话一过马六甲就必须面对中国舰队的拦截,中国的海军虽然也不算非常强大但是决不是俄国在远东的舰船所能匹敌的,现在听到英国愿意保证一条海上通道自然让伊凡诺维奇喜出望外,他已经打算建议政府加强武力讹诈的力度,如果补给充足的话这一战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而肯特对李鸿章说的则是另外一番意思,他表示在中俄之间英国人是支持中国的,不过由于目前欧洲的形势英国也需要对俄国拉拢一下,所以如果真的战端一开英国会在表面上保持中立,不过暗中会给中国以支持,当然为了表面上做到不偏不倚,与俄国的联络也不能中断。

李鸿章在得到了英国方面的保证之后立刻兴冲冲的跑到李富贵那里去表功,李富贵对于英国人站在自己这一边也十分高兴,他本来以为英国这次最多做到两不相帮,现在既然得到了国际友人的保证他就更加有持无恐了。中国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对海运的依赖很大,如果英国人能够给予配合那倒是方便了不少。

肯特虽然想看到中俄在远东打起来,不过英国并不希望这个冲突转化成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那样的话除了远东的稳定会受到巨大的威胁中亚也将因为这种猛烈的冲突而增加很多变数。这一点得到了开战双方的一致赞同,中国这些年为西北的建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仍然远远不够,左宗棠时不时的要向中央叫唤一番,这个时候中国想要依托新疆与俄国一争短长仍然非常吃力。而俄国人虽然在中亚对中国占有优势,可是一来中亚的形势比较复杂,二来中亚对俄国来说是腹地,在这里一旦失败将会影响到东面大片的领土,而中国在这里就没有这样的负担,如果真的失利只需要步步为营俄国也沾不到太大的便宜,而且对于俄国目前的财政来说他也很难负担起一场全面的战争。

第一百九十二章 会战吉林

李富贵在布置东北战事的时候因为需要保证突然性绕开了议会,不过从手续上说他也不是毫无准备,因为议会对这场战争早就给了授权,只不过那份提案的说法是对关外的满蒙政权处于战争状态,如果真的要对关外大打出手很多议员还是有一定顾虑的,在奉天干净利落的胜利让大家打消了这些顾虑。可是接到俄国的照会之后很多人又开始害怕起来,觉得这个时候见好就收,现在奉天已经拿下来了,还改称沈阳,辽宁也很快就要建省,议员们认为过个几年等力量积蓄足了再北伐也不迟,等到铁路修到沈阳同时汉人再大规模的向关外移民,几年后辽宁就会成为一块非常坚固的基石。

虽然按理说宣战之后该如何打就和议员们没有关系了,那都是将军们的事,可是议院毕竟还有终战的权利,刚刚把议员们都得罪了的李富贵这个时候只好陪起笑脸要求大家继续支持政府对北方的战争,在他的努力下终战的议案没有被提出,这个时候议员们还没有仔细的去想一下如果议会真的通过一个与皇帝意见相左的提案那最后该如何收场。

在这一年的冬天里刘铭传在辽宁收获颇丰,由于民族矛盾再一次被挑起富贵军在辽宁得到了英雄一般的看待,沈阳的一场大火烧掉了两族之间的那一层遮羞用的薄沙,关内的老百姓对于这件事更多的注意到了那场大捷,在胜利的光环下牺牲比较容易被忽视,可是在关外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里很多人都在那一场屠杀中失去了亲友,这样的仇恨极度需要一次宣泄,刘铭传的军营前总是有来报名参军的民众,这个时候站岗的哨兵只能好言解劝,富贵军的任何一个作战单位都是不可以自己招募士兵的,所以那些想要参军的只能到募兵站去报名。

当然刘铭传并不会白白的放弃这样一支力量,于是几支讨贼义勇军就在这个冬天被建立了起来,东北虽经过奕欣多年的开发,不过大多数地方仍然是地广人稀、土匪横行,所以一般的村镇都有一些武装用于自保,现在辽宁的汉人因为沈阳的屠杀已经生出同仇敌忾之心,这种情绪经过刘铭传的引导立刻就汇聚成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在开春之后辽宁与吉林交界的地方他们给予伪满军队相当沉重的打击。

虽然刘铭传知道俄国很可能会介入到这场战争中来不过他并不特别担心,因为参谋部同样给了他俄军大致的参战规模。在富贵军中说起和洋人打仗的经验刘铭传可以说是最丰富的,所以他不怕洋鬼子,在刘铭传看来洋人在战场上除了目标大一点并没有什么太特别的。这一次他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过哲里木盟出现在吉林城下,一战之后就把满人赶到宁古塔去。

由于林雨长在宁夏一带的活动蒙古的西部日趋平静,这让刘铭传觉得蒙古人对于大唐扩张的抵抗并不是十分顽强,这一次从哲里木盟进军对科尔沁草原上的王公们也算是一次警告,另外当他攻占了梨树之后对蒙古人的防御就能找到一个新的支点。

最初的战事的确一如刘铭传预料的那样蒙古人毫无异动,而长春只用了一天就被攻克,当他最看到吉林城的时候刘铭传相信东北的战事很快就会结束了,因为这可以说是满人手中最后一座较大的城市,如果那些八旗子弟再往北逃恐怕根本不用打他们自己就会在那白山黑水之间消亡。可能满人也了解这一点,所以吉林的防守非常顽强,急切之见刘铭传竟然无法把它攻破。就在他打算准备把吉林城周边的城镇全部拔除以断绝城中求援的念头时突然得到了北面出现了一支俄军的报告。

俄国人进兵的速度不快,当刘铭传得知他们的行踪时俄国人正在洗劫打牲乌拉,到第二天傍晚俄军到了吉林城下,这个时候刘铭传稍稍后撤准备和俄军决战,在上午他还利用后撤把吉林城里的守军给骗出来狠狠的教训了一下,这个时候刘铭传已经明白了吉林城的抵抗如此顽强是因为还有等候援军这样一个希望,如果将俄军击败,吉林的防御基本上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刘铭传准备专心对付俄国人,至于伪满的军队和俄国人会和他倒不是很担心,这样一直缺乏战斗力的军队加入俄军的队伍对他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坏事。

根据刘铭传的情报俄军的数量要少于他,现在刘铭传手中有一师两旅,其他的部队被放在沈阳、梨树和长春用来防范来自蒙古的威胁。俄军数量虽然要少一些不过他们的骑兵比例较大,所以在刘铭传看来这仍然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为了更充分的了解对手他当天夜里带着几个当年和他在天津打游击的老部下潜到了俄军营地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