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不就曾下过判断,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命不久么。
作为一个现代人,高澄自然不会搞什么求仙问药,但除了戒色以外,小高王是真的爱惜身体。
京试结果在四月初三出榜,相比较第一次科举,这一回寒门学子所占比重略有提升,但依旧是以士族子弟为主。
高澄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只要有真才实学便成。
况且科举制本就是在士族嘴里夺食的结果,事情也不能做得太过分,去强行录取才能上稍逊一筹的寒门学子。
对于高澄来说,改变士族无论愚贤都能为官,让寒门有才之人得到晋升通道,便是他开科举的目的,至于凭真才实学录用的究竟是士族、还是寒门他真的不太在意,士族子弟不也照样在给他卖命。
更何况只要科举这个口子开了,寒门崛起终归是历史的大趋势,无需高澄再去操心。
第三百五十四章 药王
新科进士们入齐王府答谢恩情,别看小高王光顾着和元季艳偷欢,但也挂了一个主考官的名,他虽不曾亲自阅卷,但最终在录取名单上盖印的还是高澄。
高澄于王府设宴,款待一众进士,并准备按照前例,名次高者留在洛阳,塞进尚书省六部观政一年,名次低者发往地方,同样是一年的时间学习治理。
一众进士中,也确实有不少人被高澄留意,如经典科第十的庾季才。
庾季才时年二十七岁,荆州新野人,他幼时颖悟,八岁诵《尚书》,仅十二岁便通《周易》,在读书之余,好占玄象。
小高王见证过神算子刘灵助的兴起与覆灭,也不敢小觑了玄象一道,人家只是算了一卦,说三月末必入定州,还真就准时的在三月末被侯渊传首定州城。
高澄得知庾季才对天象亦有研究,宴后留下庾季才,又召来太史令与之切磋。
自魏晋以来,著史归于著作郎,而太史令则专掌天文历算。
一番交谈后,高澄发现太史令在天文历算一道,居然还说不过庾季才,心中更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