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个原因是李隽派人在那些重要的地方插满了木钉竹钉,蒙古军卒一摔下去,哪有不给木钉竹钉刺中的道理,要他们不倒霉都不行。
蒙古军队虽然征战经验丰富,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样的战场场面没有经历过,但是如此的打法死法他们不是破天荒第一遭遇上的话,也是极少遇上了。李隽他们处在山头上,居高临下,占有绝对优势,而蒙古军队就在山道上挤在一起,处于绝对不利地位,李隽他们不需要肉搏,不需要近战,只需要滚木擂石就足够了,不断往下扔就足以打得蒙古军队溃不成军。想到这点不需要多聪明的头脑,只要神经正常就行,蒙古军卒哪有不心惊胆跳的道理,发一声喊,转身就朝山下跑去。
“下山容易,上山难”,这是一句俗话,意是说上山累人,下山不累人,很容易。然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对于蒙古军卒来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时他们有美丽的幻想,有憧憬,爬山也不觉得累,风风火火的,非常轻松。
现在美梦破裂,伤亡惨重,尸横山道,一个个惊恐得象给猎狗吓破胆的小兔子,直向山下冲去。李隽哪会放过这种良机,站在山头上喝道:“打,把所有的滚木擂石都扔下去,绝不能让一个鞑子跑掉。”
李隽救了这些老百姓,对老百姓来说,李隽是他们的救命恩人,有再造之恩,本来就对李隽感激不尽。再加上李隽当了几年的明君,养成一股特有的气质,让人不得不听从他的号令,老百姓把他的话当作圣经。最重要的是,在老百姓眼里不可战胜的蒙古军队居然象纸糊的老虎,不堪一击,一阵乱石乱木砸下去,就向山下逃去,他们的热情高涨,无不是兴奋莫铭,一个个睁着一双难以置信的眼睛看着眼前的情景,得到李隽的命令后,无不凛遵,七手八脚地把滚木擂石推了下去。
于是乎,一幕壮观到极点而又别开生面的战争场面呈现在眼前:前面是蒙古军卒拼命地逃跑,后面是不计其数的石头木头追击。不要说蒙古军卒只有两条腿,就是有四条跑也不济事,哪里有滚木擂石快,不一会儿就给滚木擂石追上了,一给砸中,蒙古军卒就是有十条命也是了帐。
“这有点象看大制作的动作片,很是惊险刺激!”李隽看着眼前的情景,在心里如是点评。然而他的感慨才起个头就给牛远辉他们的感叹之词打断了,牛远辉他们这是第一次上战场,对于战场上的事情很是新鲜,无不觉得件件新奇。
也不知道是谁率先感叹起来:“这就是打仗?比割稻子还容易哦。割稻子还要抓住才能割,上战场太简单了,抓都不用抓就可以杀鞑子。”
一人发表感言,其他人马上附和,一时间都是“真的简单”的感叹声。
他们都是农民出身,一辈子就在田地里干活,也想不出什么漂亮的言词,就以割稻子来比拟,倒也贴切,和眼前之情甚相吻合。
他们都是农民出身,哪里知道战场的凶险,谋略的运用,妙算之道,简单地理解成割稻子,实在是太让人好笑。
卟哧一声,李隽笑出声来,在心里想道:“要是上战场有这么容易,靖康事变之后宋室怎么会南迁?还不把女真人象割稻子一样收拾掉?”
不是李隽的笑神经发达,而是这些老百姓在感叹之外还是一副“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表情,让谁见着了都觉得可笑。
牛远辉想了一下,道:“战场其实并不容易,比割稻子难得多了。我们之所以觉得简单,是因为大人有神仙般的本事,掐指一算就知道鞑子要从这里经过,我们准备好了,只等着鞑子来送死。”他对李隽很是钦佩,感叹之际也没忘了给李隽大戴高帽子。
他的话虽然夸张了些,这一战能有这样的战果,首功当然是李隽的,要不是李隽运筹得当,以蒙古军队的勇悍善战,后果非常不妙。
“你这话既对,也不对。”李隽开始点评道:“打仗不容易,这点没错。能够打胜,不是我的功劳,是你们的功劳。”也不等牛远辉他们的反应,下令道:“去追。”率先跑在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