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页

但是连子宁也有解决的办法——官绅一体纳粮。

这就是为何从很久之前他就开始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缘故,你有钱有势,家里良田千顷,好啊,你占了这些地,就得缴纳这么多的赋税。如此一来,国家的收入没有受到损失,农民起义的风险也被大大降低了——明末为何会起义频频爆发?就是因为官绅不纳粮,不收税,而官绅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多,自耕农的土地越来越少,可偏偏由于官绅不纳粮的政策,只要是被官绅给兼并了的土地就相当于是脱离了国家的控制。随着一个王朝的发展,国家机构越发的臃肿庞大,效率越来越低,所以开支只会更大,如此一来,赋税可是不能减少的,所以这些赋税就都被加到百姓身上去了。

这才是王朝灭亡之最根本原因。

明亡于文官,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对于连子宁来说,官绅一体纳粮,是他推行的所有政策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也是最根本之所在!

当然,社会矛盾的激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连子宁的这些措施却能大大的减缓这一过程,按照他的估算,最少也需要二百年的时间才会把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可是二百年以后的事情,谁还会去管?

连子宁虽然不是那位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却也不会为子孙谋划几百年之后的事情。

想要建立万世基业的人,最终却是二世而亡。

各人自有各人的缘法,儿孙自有儿孙福。

临川楼五楼之上,连子宁正自凭栏远望。

远山涛涛,密林墨染。

再把视线转会城中,处处都是喧嚣,似乎隐隐的还有一阵阵的哭声叹息声传来,从他的角度,能看到不少人家都是忙忙碌碌,许多人出出进进的。

自然是在忙着收拾行李,要搬家了。

背后传来侍卫的声音:“大人,苏县令来了。”

“嗯。”连子宁点点头,头也不回的摆摆手:“你且下去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