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致同意一个观点,将幽州催毁,辽军正好在辽东,来不及返回。但想占领幽州城就是两样了,幽州是辽国第一繁荣城市,最大的经济中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粮食基地,商业基地。那么萧燕燕就必然不顾一切,搬兵回来。那时候飞狐关还没有拿下,河东兵力不能及时援救,很可能会守住,很可能在城中百姓呼应下,里应外合,那么宋军可能就会惨败了。
然而两人也有分岐。
那就是宋九一直将李继隆压住,不让他出兵云州。如果再败耶律斜轸,整个辽国危机就更重了。那么这场南来风刮得才有意义。
宋九问了李继隆两个问题,也是在回复赵匡义奏折上说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国库与内库还剩下多少钱帛?若无这次幽州收获,朝廷还有没有赏赐抚恤的经费?
打空了。
第二个四川那边提前进入共产主义,均贫富如何解决?
第四百八十章 均贫富(下)
李继隆看着茫茫群山崇岭。
春天到来了,虽然代北春天来得有些晚,然而空气里夹杂着东方的潮意,大地也渐渐复苏,江河融化,凛水潺潺,又有一层若无若有的碧意笼上原野,铺向天涯。
李继隆眼中闪过不甘。
某些方面他还是同意宋九的办法,也就是浅攻,利用边境优势,能攻则攻,不能攻则迅速返回。能胜,但败的可能性很小。实际这次计划还是浅攻战术,但是最激进的浅攻战术。一战即退。
用以来消耗敌人的财力物力。
有用了,将敌人近十座雄城一一催毁,山后与山前一半百姓掳到宋朝,但这种战术见效慢,而且伤人又伤己。若非这场风,相信辽国那么虽痛,宋朝也不会好受。
因此他有一个想法,春天来了,利于宋军作战,前方又得到准确的情报,辽国陷在辽东深处那个什么混同江而不拨,那么就可以派出一支骑兵,直奔成为废墟的幽州。然后过燕山,直抵辽国中京!上京的啥太远,变数大,就不提了,可是中京却是可以的。那意义会更大。
而且宋军蹑其后,辽军必分心,说不定还能救这个渤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