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两年灾害,影响收成,去年的所谓九年储粮全部用来赈灾了。京城粮价越来越贵,为了平息民怨,国家只好拿出一部分钱帛,在税粮之外又购买了一些粮食,开仓平价销售给百姓,以免奸商哄抬粮价,让百姓怨怼。
这样的年光,什么计划也不能发动。
那就继续在西府呆着吧。
为了不让大家产生一种抬头看高处的感觉,宋九除了处理西府政务外,几乎一年内全部消失,若非十月里发生的一件事,宋九几乎在这年内完全隐形。
先是桂州下面的白州知州蒋元振。
宋朝官中薪酬在历朝历代中算是最高的,除了薪酬外还有许多赏赐,因此王禹偁才上书减少不必要的赏赐。但也要看,一是现在官员薪酬还没有达到最高点,有人算账,说包拯在工资最高的时候,将各项薪酬赏赐一起加到一块,一年收入能达到几千万人民币。但那是宋仁宗时代,若是现在,即便做了枢密副使,还没有那么高。
其次要看职位高低,若是一个小知县的什么,收入同样不是太多,至少现在不行。
但还要看。
就象后世公务员一边嘴上叫苦,一边又有许多人竞相考公务员,因为除了公开的薪酬赏赐外,还有许多灰色的收入,甚至直接贪污受贿,或者利用手中职权做生意,在宋朝士大夫人家做生意的有很多。
可是想做一个真正清官,官职又很低,那么那点收入就不行了。
蒋元振就是如此,原来是一个小官,作风又清廉,然后心里面琢磨,俺为人正派,又没有什么后台,看样子是难以升官了,可是家属又多,这一大家子生活困难,怎么办?岭南物价低廉,这些年发展也挺快,俺还是求岭南官吧。求他处官职难,求岭南官职还不是很容易。于是朝廷将其调到白州担任知州。
蒋元振便将家人放在离岭南不远的潭州供养,然后将薪水寄给他们。可其收入还是不足以使一家子幸福的生活,于是只好熬自己,啜菽饮水,缝纸为衣。
但他为政简易,颇得百姓爱戴。岭南最好的时候还是宋九潘美在岭南的时候,那时候从南汉暴政中走出,容易满足,再加上宋九王明潘美他们精心治理,那时的岭南百姓是满满的幸福。到现在,还有无数百姓想念这几人,特别是宋九的好。
后来生活提上来,就不那么容易满足了,而且也知道宋朝官员也未必都是宋九那样的官,虽比南汉好,可一样的良莠不齐,有好官有坏官。难得一个好官,因此白州百姓十分拥护蒋元振。
按照宋朝制度,秩满了就要迁任了,然而广南转运使考虑到没有适合的官员代替,居然将他强留下来,七八年时间不得代。蒋无振没有作声,他家人不乐意了,正好朝廷派了采访使下去,便对采访使反映,是不错,俺家元振做了知州,可白州一个小又穷的地方,收入低啊,俺家元振这么苦,你们忍心看下去吗?
还有一个官员员姚益恭,他初为兴国军通判,因作风清廉爱民,朝廷召赴阙转任,兴国军老幼千余人遮道,不让其离开兴国军。姚益恭没有办法,只好在夜里让兵卒将城门打开,偷偷离开兴国军。然后到了须城,因为治理得好,衙堂上连鞭扑都没有动用过,连续三年下来须城大治,结果转任时又有无数百姓跪求转运使留下姚益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