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页

不过赵普不会容忍太久,随着他在东府渐渐重新得势,早晚还会将矛头对准宋九。

然而赵普很悲催,别人当宰相时都风调雨顺,但他一当宰相,马上问题来临,这一年旱灾又来了……

实际有时候宋九认真地想了一想,觉得应当送一个大字给赵普,囧!

看到大家越说越过头,赵匡义不敢赏赐大家进言了。说可以,不报。说得再多,俺就是不执行。

第四百四十六章 神的黄昏(五)

还不明白吗,于是渐渐无人上奏放大炮。

旱情在继续,不过现在仍没有人察觉。

科闱过后,李觉上了一奏。

粮贵伤民,粮贱伤农。国家导河渠,贯江湖,将各地粮食运到京城。越积越多,仓库充牣,露积红腐,陈陈相因,只好赏赐,赏赐不掉,只好处理销售,以至一斗豆仅售价十文钱。赏给兵士,一家不过数口,可一月给粮数斛,能吃得完么?或者出售给京城百姓,等于用这个贱粮变相资养着百万之众,游手之民。但这些粮食运到京城是何其不易,西抵三峡,南极荆湖,包举江吴,旁达浙右,历风涛之险,踰岁月之期,始达建安军,历楚、泗,泝汴流,才运到京城。不说粮贱农民收入变得多可怜吧,就是这一路的民夫,以及诸军傔人(押运粮食的厢兵),离去乡舍,终老江湖,是多么的可怜?

实际这个问题宋九在三司时也在调控。

但一直没有好的办法,例如巴蜀,税粮不适合了,只好用绢代税,结果导致巴蜀绢价坚挺,以至一些聪明的商人将绢贩到巴蜀,再变成税运回来……这更让人无语。

然而朝廷不能不征巴蜀的税啊,不征绢,征粮成吗,征草成吗?将一束草从成都顺三峡长江再顺汴河往京城运?那到了京城是草还是黄金草?或者征钱,请问钱够流通之用吗?

因此宋九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正好那时赵普还没有进入中书,于是在李昉默许下下了数道命令,鼓励巴蜀各州府的官员奖励百姓植桑种麻。

然后在前年死死按住赵匡义建寺塔的冲动,甚至禁止朝廷铸相关的铜器,大肆铸钱,前后计铸七百多万缗铜钱,又让金铺衙内出资增股,金铺固定资产增加,大家继续一起拿出资本出来吧,然后发行近两千万缗交子。实际就等于变相的增加货币数量。

可这终是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