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页

连颁了两道诏书,既延灾于正殿,可能是朕做错了,如果刑赏有愆,措置乖当,或近习屏蔽,至物情壅塞,赋调未得均一,贤良多所论,中外群臣,各期无隐。

天下幕职,州县官,或知民俗利害,政令否臧,并许于本州附传置以闻,所言可采,必行旌赏,若无所取,亦不加罪。

让天下老百姓一起来说话吧。

朕做错了,或者百官做错了,或者政令失误,或者刑赏不当,或者赋税不均,或者好的大臣朕没有用,都可以向朕反应。

宋琪便说了一句:“狂瞽之人,当置严辞。”

可能他做贼心虚,后又补了一句:“但刍荛不弃,以开言路,上圣之德也。”

有没有人真的听信赵匡义的话进言,宋九不在东府,不得而知。按照惯例,所有进言,除了与刑案有关的,都必须送到东府。

但到了七月初,赵匡义终于下了诏书,封禅之已久,今时和年丰,行之固其宜矣,然正殿被灾,遂举大事,或未符天意,且炎暑方炽,深虑劳人,徐图之,亦未为晚。他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停封禅,只于冬至举行南郊祭礼。

又改匦院为登闻检院,东延恩匦为崇仁检,南招谏匦为思谏检,西申寃匦为申明检,北通玄匦为招贤检。

这四个机构类似后世的信访机构。但比信访机构更复杂,包括冤案,国家政策,计策,民生,以及对官员的不满,都可以向这几个机构投诉。

那么大家就一起献计策吧。

各种五花八门的进言纷纷递给了赵匡义。

可没有多久,赵匡义就烦躁了,对宋琪说道:“朕下诏访民间利病,然上封事者多不知朝廷次第,所言孟浪,不切机会。朕本想下情上达,庶事无壅,故虽狂迅,亦与容纳。自古人臣谏君,固是好事,然须言当其理。国家擢任,亦须平允之人。如卖直沽名,侥求升进,悉非良善。”

说中了宋琪内心。

可边上坐着宋九,宋琪不能说陛下,你说得好啊,于是说道:“小臣章疏,陛下尽与披详,善恶贤愚,莫逃天鉴。苟百事之中一二可采,国家之利也。”

听着他们的对话,宋九卟哧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