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谦让良久,最后宋九道:“李学士,你在作诗上十分善长,你来审阅诗篇,扈学士,你长于六体骈,你来审阅赋篇,我在儒学上不长,骈体上不长,来审策篇吧。”
扈李二人相视一眼,礼部试采纳了宋九建议,开始糊名誊抄制度了,殿试只糊名,未誊抄,以便让考官看学子的字迹。其实这样就可以方便作弊了,长久还是必须实行誊抄制度,但考虑到礼部省试得中,基本就中了,作弊意义不大,宋九也未进谏。
受宋九影响,如今同样实行了分数制度。因为策是宋九建议增加的,只有三十分,比其他两门分数略低。
宋九一直不作骈文,然而他几首小令传扬甚远,有人曾谈论此事,认为宋九几次科举不成,于是憎恨骈文诗赋,扈李二人也是这么认为的,笑了下,先后点头。
实际宋九现在能勉强写一些骈文诗赋,然不能说善长,他来审策,策是要考虑观点是否正确,能打马虎眼,但要审阅诗赋,肯定会出现失误。
开始审卷,到了殿试这一关,人数不多了,一百多个进士,两百多个诸科。
审的是进士卷。
以分数高低定三等。
宋九将卷子一一打开观看,此次进士科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之地,包括巴蜀江南,有许多策子写得花团簇簇,字也写得好,珠光宝气,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策子观点长远,让宋九敬佩万分。然而他看上面的诗赋分数,不由笑了起来。此人大约与自己差不多,有政治远见,但诗骈不佳,因此让扈李二人打了很低的分数。
宋九一笔,给了其满分。
还有一个卷子,让宋九感到也很满意,让他给了一个高分,上面两个分数也极高,不出意外他就是状元了,不知道此人是谁。
但对这次阅卷宋九十分喜欢,因为这样一来,自此以后,他基本就成了真正的文官。
天色黄昏,宋九三人将卷子阅好,封存起来,宋九骑马来到河州。
回到京城后,宋九还做了一件事。
他看到铸造技术在提高,有的高班学子对物格学也越来越精通,于是画了火炮的简单原理与相关的草图,让书院学子研究。
但眼下缺铜,钢炮是不可能了,那个跨步跨得太大,二是它的威力宋九很怀疑,三是具体的技术宋九不清楚。是他提议的,然而宋九不是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