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这种心态便是宋朝官员对外戚的普遍看法,就连他们对待皇帝赵顼的兄弟昌王、嘉王也是如此。与其他朝代的皇帝直系后裔为了皇位你死我活的争斗不同,除了野史当中太宗皇帝有点不是很光彩之外,基本上宋朝没有出现过兄弟手足相残的事情,更没有唐代公主驸马祸乱一方的事情。王静辉倒是没有想到司马光对他的戒心非常大,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差点儿树立了一个强敌,他这么做也确实在有搞平衡的嫌疑,但总比王安石辞相或是保守派大员被贬一方闹成两败俱伤生死相见的结局要好得多。
“改之对变法又是有何想法?”
“其实实现大宋中兴未必要靠介甫先生这样进行变法,毕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凡事过猛反而会适得其反,徒耗精力而已。不过王相的方法自然也有很大的好处,所谓扬长避短,进退有据才行。君实先生,其实无论是介甫先生还是学生,都认为大宋已经到了不变不足以立足的地步,这是道同,其中的分歧不过是术不同罢了,都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都是为了百姓,为何不能顺势而为呢?这不过是学生心中一丝愚见,还请君实先生指教!”
司马光和王静辉在房中都沉默了,其实他们中间的每个人都很坚持,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甚至连王静辉也是如此。
第二百五十一章
王静辉从司马光的陋室中回到驸马府自己的书房中已经是深夜了,虽然心中有些别扭,但从效果上看,司马光显然接受了他的建议,把市易法放在西北去试行,至于王安石那头自然有皇帝赵顼来去搞定,这就不是自己的问题了。
刚刚回到书房中的王静辉被赵公公告知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来拜访,在驸马府久候了很长的时间,但他外出到司马光那里回来的太晚才错过,不过王安国走的时候让赵公公转告王静辉一个消息——《大宋农书》已经编纂完毕,可以交付出版了!
王安国一直在华英书院来主持书院日常运作,王安国的学问不错,虽然达不到他哥哥王安石“通达六经”的水平,但论起学问来在这人文荟萃的汴都开封也算是能够排得上名号的,他平时也是书院的常驻讲学先生。王安国也确实了得,在他看来在华英书院才是自己最好的地方,原本因为王安石的缘故,皇帝赵顼还要加他为官,但王安国还是拒绝了。
自治平四年开始,王静辉在当时皇帝赵曙的支持下,重金召集了全国各个地方的农业方面的人才,聚集在华英书院中齐心合力编纂一部属于宋朝的农书,这是一项颇具纪念的事件——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但在宋朝统治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驸马王静辉、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眼中更是如此。治平五年皇帝赵曙因为身体原因退位,居后为太上皇常驻德寿宫新皇赵顼继位后,皇帝赵顼对于位于华英书院中的《大宋农书》书局关注并没有太上皇赵曙这么关心,但出于对驸马的恩宠,还是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在人才和参考书籍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远不如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两位持国给的帮助大,再加上王静辉在此事上令人匪夷所思的固执,促使着《大宋农书》的编写工作一直没有受到干扰,反而在前后共计三千有余的各方面“农学专家”的合力之下,一直保持着高效的工作,终于在熙宁元年腊月完成了全部编纂工作。
当初就是王静辉上书太上皇赵曙下令编写《大宋农书》的,并且提供了充沛的资金来保障这件事的进行,此时《大宋农书》已经编纂完毕,他心中兴奋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看到天色太晚了,所以赶去华英书院的想法才作罢。第二天一早,王静辉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并且差人通知王安石和司马光《农书》已经编纂完毕的消息后,便急匆匆的坐上马车赶往汴都郊外的华英书院。
在《大宋农书》书局设立在华英书院开展实质工作之前,王安国对《大宋农书》并不上心,“士农工商”农虽排名在前,但那只是形式上的排名而已,况且有孔老大不善农的先例在前,千百年来士大夫虽然口头上对农很重视,但都是不屑与此的,王安国也并不例外。不过王安国自有其过人之处——在他的眼中,王静辉从来就没有做过毫无意义的事情,即便当时看不出来,但事情发展下去总会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做生意如此,在政事上也是如此,尤其是看到王静辉裁汰厢军的手法后,更是坚定不移的跟在王静辉的身后。他看到王静辉出任楚州军州事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水利,第二件事便是四处搜罗人才来试种、推广双季稻,这两件事都与农业有关系,再加上“食为天”这几年在大宋各地发生灾害的时候的作为,他认识到粮食对于大宋的重要性。王静辉上书编写农书后,他身为华英书院的实际主事人,更是给设在书院内的农书书局给予了极大的照顾——由于参加农书编写的“农业专家”有很多目不识丁两脚粘泥的农民,为了避免书院内部士子学生对他们的歧视,还特意将书局和参与者的住宿安排在书院的一角,免去了一些麻烦。虽然王静辉忙于其他事务,但对于农书的编写十分重视,王安国给王静辉的私人书信中,每次都不会忘记写上农书编纂的进度,在编纂完成后更是趁夜来驸马府报信。
王静辉在王安国的指引下来到《大宋农书》书局所在的地方,在一间非常宽大的屋中,他看到了几张桌子拼凑成一起,上面铺着白布,整齐的码放着一堆书,上面还盖着红绫,只是在一角掀起露出书本,几个参与编写农书的重要人物和低品级官员站在周围。
王静辉站在桌前将红绫掀起,便听到旁边王安国说道:“改之,此《大宋农书》编纂完成,共计一百三十余卷,一千五百余篇,如此规模庞大的农书能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编纂完成几近乎奇迹!”
王静辉听后点点头,他也是这么认为,想当年他开设商务印书馆所刊印的第一本书《太平御览》有千卷之多,不过那也是太祖皇帝集合了大宋最优秀的文人合力毕其十余年之功才完成的,这还是直接引用了众多现成的典籍直接编入其中的结果。想象一百三十余卷的《大宋农书》只是参考了以前的少的可怜的典籍,剩下的几乎都是依靠三千多“农业专家”口述综合编纂而成,能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中完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王静辉拿起其中的一本,随便翻了翻,见到上面的文字都是以白话文写成,每隔几页便有好几幅图案作为标识说明,嘴角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这是他力争而来的,农书是为农业而服务,语言直白利于传诵,而有大量的配图则是使人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
旁边的以为绿袍官员说道:“此《大宋农书》在内容编纂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式,将畜牧、养殖、水稻、小麦等单独分编成单册专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