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也许这句话并不是这么绝对,这也归功于宋朝的开创者在开始的时候便定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也许赵匡胤定下的这些制度并不是每一条都是好的,像厢兵、严酷的压制武将等等政策在百年后便成为制约宋朝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但相对于其他中国的王朝,宋朝的起始制度却是最开明有效的,也是最有长远眼光的,要不是周围强敌太厉害,不时的骚扰加上天灾的干扰,也许宋朝将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可能突破千年王朝更替怪圈的朝代。”王静辉心中暗暗的想到,也许他的力量非常弱小,但现在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王朝更替的怪圈在宋朝上演的,更加不允许那些野蛮的游牧民族来破坏这迷人的宋朝文明,保护自己的子孙不受到异族的奴役。
第二天一早,王静辉便进宫来到他常到的福宁殿,和他一同等候英宗赵曙到来的还有赵曙所有的直系子女,除了三个儿子外,英宗赵曙还有三个女儿,其中徐国公主在他和蜀国公主成婚后不到两个月便出嫁了。王静辉看看周围这些皇室重要成员,便知道赵宋皇室对英宗赵曙身体状况的重视程度,太医院也有非常杰出的医生可以为赵曙检查身体,但去年是王静辉一手把赵曙从鬼门关里拉出来的,再加上他又是皇帝所最器重的驸马,所以才对王静辉检查赵曙身体的事情给予了最高的重视。这中间也少不了太医首领孙用和的推荐,对于王静辉手中的那几样小玩意儿,老孙同志可是惦记的很,这次他也领着五名太医在旁边。
王静辉给老丈人量过血压,听过心肺功能后,觉得赵曙身体的各项指标还都算正常,但仅凭这几件非常简陋的监测手段还是不行的,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把脉,通过赵曙的脉相来对他的身体状况作出最后的判断。加上孙用和带来的五个太医,他们七个人分别都对赵曙把过脉后,便在福宁殿偏殿的一间屋内进行闭门讨论,分别把自己的意见和结论说出来。
可能是在仁宗暴毙事后,英宗赵曙曾经严厉处置了几个当时给仁宗看病的太医,让他们到很远的海边去钓鱼的结果,几个太医的意见和结论都很保守,王静辉一看便知道这些太医已经被赵曙先前处理的那几个太医个吓坏了,心中不免有些感叹。
宋朝的技术官员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像这些太医也只能身穿绿色官服,“紫、绯、绿”这是宋朝官服品级的第一感官,而且升迁等方面十分困难,待遇也非常差,甚至连婚姻都加以限制,不允许技术官员与宗室通婚。庆历三年延安郡王赵允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翰林医官许希之子,多事的御史中丞王拱辰就上书弹劾这项婚事,结果最终这桩婚事以流产为结局。王静辉想到这里甚至还恶意的想到,那个鸟人王拱辰是不是得罪了这帮医官而最后有病得不到最好的医治而丧命。
王静辉当初进入校正医书局也是名技术官员,在这样的制度下王静辉还能够成为驸马,这也是多亏老丈人事先下了功夫,还有他的诗词大家的身份也淡化了他的初始身份,这才与蜀国公主结为连理之好。
王静辉把孙用和给拉到一旁,他和孙用和的两个儿子关系十分密切,在修订医书的时候曾经有许多功劳都让给他们两个人,为此孙用和也是十分感激这位驸马的。在王静辉的一番劝慰下,孙用和代为说项,这才使那帮御医拿出了自己的真本事说了实话,几个人在屋中辩论了半天才最终确立了英宗赵曙的治疗方案,从日常用药到吃饭作息等等方面都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王静辉看着这开出的长长的治疗方案,心中不免感叹到:“自己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以后就看老天的安排了!”他终究还是要离开汴都开封会楚州的,所以他把血压计交给了孙用和,并且教会了他使用方法,让他每天都给赵曙量血压,如果要是有异常情况也好及时做准备,王静辉也是名医了,但他不是神仙,对与赵曙的健康他虽然希望朝好的方向发展,但能不能如他所愿,他的心中一点儿底都没有。
第一百二十章 志向
在给英宗赵曙检查完身体后,赵曙遣退了其他的人,翁婿两人在福宁殿的后花园中随意的走着,两个人之间的话题也是一些国家发展上的问题。英宗赵曙当年被仁宗收养后,从小便开始学习治国之术,当时仁宗还有一个从宗室中过继的养子,但仁宗对赵曙的期望是很大的。
虽然赵曙当时在做养子的时候对当皇帝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是有些排斥,但赵宋皇室的重担就在他身上,他在治国方面的认识还是非常强的,尤其是仁宗有意识的向他灌输自己宽厚的施政观念,这对赵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王静辉非常注重这样形式的谈话,因为这种轻松的谈话氛围更有助于对皇帝施加一定的影响,一些平时很隐讳的事情可以说的更为露骨一些。总体上来说,继承了仁宗一部分宽厚政治理念的英宗赵曙,对王静辉那套“以民为本”的理论还是非常欣赏的,因为驸马从来不说空话,是个肯办实事又非常有头脑讲求策略的人,而且驸马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和那帮学究所说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儒生天天都在他的耳边喊着“以民为本”的口号,但什么是以民为本?这个话题太空洞了,驸马则是非常干脆的指出: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原来是否有所提高,这是判断其治地官员能力强弱和所实施政策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
王静辉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也确实让英宗赵曙大开眼界,非常有启发。对于大宋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次序上,王静辉也试探了英宗赵曙的口风,尤其是官吏的吏治问题更是他最为关心的,不过令他非常遗憾的是英宗赵曙对此做出的回应还是很犹豫的。
“也许英宗赵曙所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毕竟就算是身为皇帝也对此引起的反弹而感到十分顾忌,这也是百年来慢慢积累起来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一个政令所能够解决的。不过相对与历史上的神宗赵顼,英宗似乎比他的儿子更少了一分锐气,而多了一分沉稳,虽然有些让人泄气,但这才是最佳的道路。”王静辉在没有得到老丈人在吏治问题上明确的表态,多少让他有些丧气,但要想想在他原来生活的二十一世纪,官员腐败问题也是困扰中国发展的重要障碍,当时的领导人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他们对此采取的策略也是渐进式的,这虽然有些打击人的心理,但出于国家的稳定,这才是最佳选择,连在二十一世纪对腐败的官员有死刑的情况下,反腐还这么困难,更何况是在“优待士大夫”的宋朝?
“这条路还长着呐!”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英宗赵曙走到一个凉亭中,又和王静辉撤了会家常,然后说道:“爱卿昨天见过翰林学士王安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