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页

宋风[校对版] 戒念 3906 字 2022-11-12

新任三司使韩绛是对王静辉最为好奇的人,他很难想象一封信便可以打消英宗赵曙和韩琦等人大规模推广邮政系统的想法,这实在是让他感到震惊。韩绛是颍王赵顼的老师,自然知道赵顼和王静辉过往甚密,不过他没有看过王静辉写给赵顼的策论,他只是知道王静辉的诗词名冠天下,几乎让这个时代他所见过所有的著名文豪都黯然失色,连他远在金陵的老友王安石也非常叹服当今驸马的诗词才学,但没有想到驸马的一封信便可以轻松的改变皇帝和重要大臣的主意,这就不止是单单诗词功夫所能达到的了。

不过很快,韩琦心中对王静辉才智的怀疑便烟消云散了——王静辉写得关于在局部地区试行免役法的奏章到了。看过这份奏章后,韩绛在心中对王静辉又有了新的认识:王静辉所出免役法正是解决现下差役弊政的一剂良方,虽然后面关于官户、寺院、道观也要按人头收取半费的“助役钱”让人有些诟病外,其他的都是毫无争议的良法。

英宗赵曙等大臣对王静辉关于免役法的奏章显得非常满意,这完全是一道“王静辉式”的奏章,上面的字数虽然比其他大臣上的奏章要多出数倍,但通篇没有一句废话,条条框框叙述的非常清楚,其分析也是让人十分信服,看得人只要按照上面所写的直接照办就可以了,即便是最无能的官吏,如果严格按照上面的步骤去做,那也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这份关于免役法的奏章只有最后一条让人看着有些不是很舒服,但在奏章之后的附页说明上,王静辉对佛教等宗教的看法让英宗赵曙等人心生警惕。由于王静辉还不是驸马的时候,曾经就写策论建议让大宋对敌国实行软对抗,这是项花钱少、非常隐蔽的行动,所以大宋统治高层非常看重这项行动,并且专门从军中或是别处挑选训练了一批细作,化妆成道士和和尚对辽国进行渗透,不过辽国道教似乎不怎么热,所以干脆以后派出去的都是和尚了。

为了配合行动,王静辉产业下的玻璃作坊还用徐氏的珠宝匠制作了一尊白衣观音像交给朝廷,作为庆祝辽道宗耶律洪基生日的礼物,举国惊叹,并被奉为国宝,也让王静辉的玻璃作坊自此又多了项抢手货。至此以大相国寺为龙头的大宋寺院开始在辽国大行其道的同时,也给大宋传回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情报,让大宋的统治者现在对辽国的现状多少还算有个清晰的认识。在传回来的情报中,最显眼的便是佛教在辽国兴盛的状况,实在是让英宗赵曙他们叹为观止。

这次王静辉在奏章后面附上的策论其实就是为了解释为什么要对宗教进行限制,这助役钱便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宗教徒的人数越多,其助役钱也就更大,而且缴税的人不管是男女老幼都算上,最可怕的便是一开这个惯例,现在是收一半,将来就很难说是收多少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宗教的规模。

宗教中人也有目光敏锐的智者,他们可以从这条信息中闻到朝廷政策中控制宗教的气味,自然会极力收敛以避灾祸,如果还要继续扩张信徒的话,那等待他们的便是赫赫有名的“灭佛运动”的翻版了。

王静辉所上的免役法也有机的和邮政系统相互结合起来,以增强邮政系统的效率和生意来源,他回忆了后世一些邮政传统业务,并且在奏章上也给写了出来,希望统治高层能够灵活运用,但对此他心中也没有底,在他眼中与其让那些“圣贤”去管理这么庞大的邮政系统,还不如选派一个有能力的商人来管理更为保险些,不过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他可不敢在奏章上说出来。

英宗赵曙和几个重要的官员对王静辉关于实行免役法的奏章仔细研究后,觉得非常实用,驸马在奏章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让英宗赵曙他们都有些苦笑的摇摇头:驸马是怕他不在汴都,把中间所能够遇到的问题都给解释了一遍,所以才把奏章写得和书一样了。不过王静辉在这道奏折中解释的最详细的便是吏治问题,他知道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固然是因为这个倔老头儿性格不适合当此重任,但当时大宋腐败的吏治问题也是导致变法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个时代的官员操守,王静辉是领教过的,中国人对清官的渴望不亚于久旱逢甘霖,十几年前包公的故事便在汴都开封府上演。“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便是王静辉的感觉,王安石所遇到的问题,在他身上也不见得会遇到,毕竟自己没有什么大权,这些官员犯不着为了升官来巴结自己做政绩表演,所以免役法由他提出来应该不会想历史上王安石那么糟糕。不过吏治始终是他心中的一个隐忧,他非常喜欢西方发达国家中,官员一旦贪污或是渎职就肯定会引咎辞职,然后便是声名扫地政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现象,这明显带有非常浓厚的法家色彩,但在中国显然是行不通,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构来制约官员的操守,他就是神人也没有办法。

朱元璋的故事告诉王静辉,杀头是远远解决不了吏治问题的,断头台上的鲜血远远不能吓退人的欲望。不过王静辉觉得他从蔡京故事中所取得处理贪官的灵感似乎还算比较好用,据说那几个贬黜远方的官员日子非常的难过,不仅是政治生命没有了,就连自己的生命也死旦夕不保,弄得手下那些官员对于他如见猛虎一般。经过他这么一折腾,不敢说楚州自此贪官绝迹,但那个官员想伸爪子的时候,总要前后思量一番。

在给英宗赵曙的奏章中,王静辉重点的说明了吏治的问题,不仅陈述了大宋吏治的现状,还明确指出了吏治解决不了,就是圣人来大宋主持变法,也不会有什么好办法,因为再好的政策和条例都是由中下级官吏来完成的。

“吏治不宁,国家必衰!”英宗赵曙嘴中默默的念叨王静辉策论上的一句话,转身问道旁边站立的韩琦、富弼等官员:“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宰辅韩琦说道:“老臣窃以为驸马奏章中的话语虽有些偏颇,但却是苦口良药!”其实韩琦对于王静辉这句评论吏治的话虽然很认同,但心中总有些不以为然,不过因为王静辉不仅是驸马,更是他的义子,如果他开头不把话朝好处说得漂亮些,后面哪位不开眼的大人多嘴几句,那归根结底落实到自己的面子上是很不好看的。

宰辅韩琦身为大宋百官之首已近十年,其号召力也只有富弼勉强可及,但只要他说的话再理,就是枢密使富弼也不能轻易反驳的。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当今这个圣眷正隆的驸马虽然在楚州当地方官,但朝中还有韩琦这个义父为其延誉,其中一些关节决非一般官员所能比拟的,况且这句评论吏治的话说的可轻可重,让人无从辩驳,所以没有那个大臣愿意当这个出头鸟。

因总赵曙听了几句恭维王静辉的话后,笑着说道:“这话说的倒是不错,但正如驸马奏章中所说:本朝是不会刑上士大夫的。不过他这个来整治无良之吏的法子也太狠了些,虽然不是棍棒刀剑相加,恐怕也胜过砍头流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