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页

北洋[校对版] 戒念 4222 字 2022-11-12

中国和英国还有涉及到美国,都想要在中国开拓海外农业基地的问题上获得足够的好处,英国支持中国的私人资本在海外购买土地,这对英国还有补贴国家财政的现实好处——欧洲紧张的气氛已经使得每个处于漩涡中的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来发展本国军事实力,英国虽然不像德国那样海陆军都要发展,甚至德国为了达到目的陆军在军费中的权重甚至还要比海军更高一些,但是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不说造新舰,就是每年给这支舰队保养训练的花费就足以顶上一个中等强国一年的国防费用。

谭延闿需要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农场提供包括奶制品、小麦、牛羊肉在内的农产品补充国内市场,降低国内农产品价格,进一步的促进国内农产品的多样性——国内农产品的下降会使得国内地主将资本向工业转移,同时农民将会进一步和土地脱离关系成为工业人口,为国内的工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并且会进一步的促进国内大农庄的产生,结合工业提供的新式农业机械设备,提高中国农业水平。

显然农产品价格下降势必会打击到国内农民,不过在谭延闿看来,通过海外农业投资来转化风险是值得一试的——毕竟海外农业投资是可以控制的,向国内输入农产品的多寡可以自己来调整,国内的战备粮仓正在大规模的建设当中,一旦完成可以有效的抵御天灾人祸对中国粮食供应的影响。正是因为中粮和利华两家唯一获得国家认可的跨过农业集团都掌握在谭延闿的手中,他才可以放心的进行海外农业投资,他可以根据国内的情况来专门进行调控,说进口多少就多少,若是没有这个把握,他也不敢这么做。

随着中国军队规模的扩大,每年中国的军费都要创出新高,不过若是按照国家财政支出比例来算,军费开支占政府开支比例却是一路走低。美国在遭遇经济低迷阶段的时候,因为罗斯福当政强力发展海军,使得海军军费比例一支都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现在塔夫脱执政后,美国经济好转并且放缓了海军发展,美国军费比例开始下降。至于欧洲,正应了后世那句著名的广告词——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英德海军竞赛几乎到了快要撕破脸面的地步,相应的两大阵营所属国家俄国、法国、奥匈帝国都在极力扩充军备,海军无畏舰的建造更是其中重要的标准。

欧洲剑拔弩张的局面也让中国领导高层认识到欧洲大战似乎已经不可避免,迟早都会大打出手,这应了谭延闿在十年前的判断,中国政府中以总理沈静为代表的“鸽派”更加紧密的配合谭延闿的战略规划。目前中国军方对欧洲局势的研判主要集中在什么时候打,战争持续的时间会有多长,也许是因为谭延闿对欧洲局势判断精准,军方的高层也常以这个话题来“试探”总统对欧战的态度。

谭延闿对此自然是讳莫如深,不过通过这些军方高层,他也判断出中国军方高层对欧洲大战所持各种猜想——速胜论和持久论开始成为中国军队内的一道分水岭。让谭延闿非常满意的是中国海军和京畿卫戍军没有沾任何边,海军只在乎新式军舰的服役,而以曹锟为代表的京畿卫戍军系统没有任何意见,只是按照建军计划按部就班的扩充军队更新装备,只不过曹锟加强了保定军校的建设,慢慢的本土代表的派系“保定派”正在形成,正是因为逐渐壮大的保定派曹锟才对军队的质量更有把握。

对于国内政治派别,显然中国目前的情况是不允许多头政治出现的,谭延闿有足够的自信带着中国在未来二三十年的世界大变局中处处占尽先机,但是在军队中,他更主张多座“山头”——哪个国家的军队是拧成一股绳的?不要说现在在世界强国中普遍出现的海陆之争,就是古往今来单纯的陆军兵种也从来都是多头统治。

虽然谭延闿一手缔造了“留德士官系”,但是在国内武力高度统一之下,留德士官系的存在已经都快要成为“怪物”一个级别了。国家强力机关的高度统一在和平时代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皇帝”情结还普遍存在的时候,军队过于强大不利于政府统治——这涉及到谭延闿心中的一块隐忧,他知道自己可不是长命百岁的料,前生记忆中对于自己的寿命可是不大乐观的,尽管在这方面他已经很注意,不过将一国之安危紧绑在一个人身上,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自己活着的时候有足够的威望来降服留德士官系,若是哪天突然撒手而去,政府对军方的处理不得当,搞不好就会发生军政激烈对抗。虽然从中国的军事机关人事制度上留德士官系是绝对的霸主,但毫无疑问谭延闿已经开始动手诸如培养本土的保定派来改变中国陆军中一派独大的现象了——事实上中国目前有好几所重点中央军事院校,分布也是极有特色,现在看来不过是曹锟就近培养保定派的保定陆军学院而已,而各大军区所辖范围内基本上至少都有一所重量级军校存在,还有谭延闿亲自坐镇的中国国防大学。

在谭延闿的规划当中,无论是留德士官系还是所谓的保定派,迟早都会被淡化下去,到时候就可以将“山头”派系之争变成纯粹的军事理论认知之争。陆军内部的不同意见争论逐渐演变成类似“陆海之争”那样的无伤大雅的分化,当然这条路还很漫长,毕竟中国历史上一旦涉及到改朝换代的问题总是要牵扯到武力,中国海军沿袭了西方海军的传统,基本上没有陆军这么灼灼逼人的架势,所以陆军的何去何从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安危。

如果不是因为中国陆军和德国亲密的“血缘”关系,分化陆军留德士官系一家独大的布局可能要拖上很长时间,但是谭延闿对一战的规划就已经注定要站在德国的对立面上,是以在五年陆军建设规划纲要中,中国陆军的几大军区划分中,除了对俄边疆军区加强之外,只有北京军区的实力是成倍增长——北京军区的京畿卫戍军肯定是要做为出国作战的主力部队来使用的。

中国已经持续近十年的亲德政策,而在满清时代除了胶州湾事件之外,德国无论从民间还是到官方一直都留给中国极好的影响。因为除了短暂的胶州湾事件之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七十年的时间里,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外交事务,并且就绝大多数都是对德国一边倒的支持,德国在中国的影响之大已经不可估量——在民间如果抛出官方控制和爱国因素之外,德国货往往意味着高品质,当然其价格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承受的;中国官方在谭延闿的政策的影响下,德国极其盟友是中国在国际外交场上的坚实基础。

中国还没有适应“丛林法则”,“信义”在普通中国人眼中是极为重要的,谭延闿做为独裁者是完全有能力让这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但是在世界大战打响之后,中国要谋求最大的利益势必会在两大阵营中择一跟随,到时候他选择英国一方那就相当于让高速行驶的火车头转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弯,先不说会引起怎样的不良后果,至少他的名声算是臭大街了。

改变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为日后的世界大战中中国站队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第一步谭延闿便选择了军队。其实谭延闿早就注意到德国在中国陆军中的影响力,在中俄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就已经大大削减了中国陆军从军官到军校生前往德国受训的人数,当然为了了解德国军事,紧紧跟踪欧洲陆军的最新发展,留德深造的军事人员还是很多的。

时间很快便过去了两年,在这两年中中国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中国的快速发展受益者不仅仅是中国,同时英德法美都获得了极大的好处,就连日本也在这两年中保持了很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这两年中中国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还是军事工业,通过吸收引进技术结合创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相对比较完整的军事工业——直到1912年的八月,谭延闿已经有相当的自信面对未来战争对中国的挑战,中国已经具备参加世界大战的本钱。

在这两年中中国除了支持新成立的爪哇共和国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举动。这个新生的南洋华人共和国在继英国承认之后,中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主要强国都予以承认,荷兰原有的殖民地只维持在苏门答腊岛,后世的印尼已经被分裂成两半,中国占据了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并且和英国通过谈判购买了加里曼丹岛上原属于英国的殖民地——中国已经在南洋腹心地带扎下了一根钉子,从而在远离本土的情况下保证了中国对南海海域的绝对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