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尽然,最近有个人提出的方案就很不错,使用带有卡扣的薄钢板用在河流堤坝上,用以防止水灾中堤坝上经常出现的管涌、渗漏等常见事故……当然用这种方法修建出来的堤坝造价是比较高的,但是这个想法不错,我已经让风险投资部的人去和政府的相关部门接触了,还有联系了这方面的专家,毕竟这个想法不错但要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方榕卿一边倒茶一边说道。
谭延闿听后认真地想了想说道:“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很有前途,估计他需要的只是制作这种薄金属板的机器吧?等明天我给文渊打个招呼,使用这种方法构筑的堤坝虽然费用比较昂贵,但是与水灾中发生溃堤的损失相比就微乎其微,最大的用处便是在关键堤坝上,如果在现有堤坝上应用比较困难,那就在筑堤的时候预先设置……”
“呵呵,就知道你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毕竟水灾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钢铁不同于泥土,往年雨季的时候,堤坝就算在牢固放在水里面沁泡时间过长就保不定要出什么事了。只是这个项目关键的地方不是在于使用什么样的金属来做成可以连接的卡扣板材,而是在于如何将这种板材放进堤坝中,如果政府真的能够不惜工本在建造堤坝的同时就预埋金属板材,那就再好不过了……”
谭延闿听后笑着说道:“你这是变着法的给我下套啊!什么买卖不如做官府的买卖,现在没有官府了,但政府采购便是商人最期盼达成的交易,抱上这棵大树在怎么着日子也比同行好过……”
“呵呵,我也是害怕这笔投资成为呆账收不回本钱来……”
工商银行对国内公民提供创业资金发展民间私人企业在国内同行眼中无疑是一种高风险的“散财”之举。以前工商银行不是没有风险投资,像对江南造船厂的大型战舰提供投资,船厂在没有接到订单的情况下便开始建造大型战舰,在战舰销售之后工商银行收获巨额利润的同时,船厂也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当然受益最大的还是政府,毕竟战舰交易和政治、军事是分不开的。
不过工商银行对国内私人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这种风险可不像大型战舰贸易这么简单。在同行看来工商银行的步子跨越的实在是太大了,目前工商银行对国内造船业一些比较有势力的非谭系造船厂家提供金融支持,扶植它们趁着国内有利政策的时候达到快速发展,这个项目在同行眼中才是王道。国内数家大银行都随着工商银行的脚步,开始对国内有希望的造船厂家提供金融扶植,一哄而上之下,倒是有些僧多粥少的味道。
第三百六十九章 分化
工商银行并没有对国内其他中小型很有发展前景的造船厂家一网打尽,而是通过和国内最顶级的银行进行合作,组成银行财团联合对一些非常有发展前景的造船厂家进行投资扶助。最重要的是工商银行带来的不仅仅是雄厚的资金,更有造船厂家急需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甚至是高级熟练工人,这些比资金更为难得——旅顺和天津舰船设计院固然是国内造船人才最顶级的存在,但设计院里面的人都是海军的宝贝,他们是不可能为民用造船厂服务的,而谭系的三大造船厂,都拥有自己的设计院,尤其是上海江南船厂则是军用民用通吃。
这样的做法除了能够更加合理的有效利用资本和技术的资源,来扶助国内的造船厂家配合国家的政策达到快速发展之外,更可以最大限度的遏制国内财阀拔苗助长——对于国内财阀势力,谭延闿一直主张控制性发展。谭延闿内心中并不否认资本是罪恶的,尽管算起来他是国内最强大的财阀,但是财阀所拥有的资本实力是国家需要的,这是一柄双刃剑,只有控制好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根据国家政策,政府将会按照吨位来对国内造船企业进行补贴,粗制滥造的造出一堆技术含量并不高的船舶对中国没有一点好处,反而更容易陷入低层次的恶性竞争。国内对船舶的需求量很大,按照谭延闿的设想等欧洲那边的两大阵营真刀实枪的干起来之后,中国对远洋货轮的需求将会攀升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甚至会有机会承造小型辅助舰只。国内的市场大但终归会有饱和的时候,借着大战之威严重破坏列强固有的市场划分,中国的造船企业可以到国际市场上搏杀,赚外国人的钱才是真本事。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谭延闿通过工商银行来给国内的财阀上一个紧箍咒,让它们的资本得到更好的利用,投入到技术含量更好的远洋船舶建造当中去。放任国内财阀进入造船企业,除了杜绝低层次的恶性竞争之外,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不良商人利用国家的政策进行欺诈,占用政府宝贵的补贴资金。
为了做好更多的准备,中国开始从1911年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在国内和国外兴建粮仓——目前国际粮价处在一个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世界大战一旦爆发,可以想象因为青年壮劳力走上战场,粮食生产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粮价上涨自然是不可避免。中国虽然是个农业国,但国内人口数量巨大,在放开对日本的粮食出口之后,虽说粮食供应不会出现缺口,不过却不能达到谭延闿所需要的粮食安全储备量。
随着中国和英国的关系转暖,中国开始在澳大利亚投资购买土地,主要是成立大农场,并且在国内招募农民前往澳大利亚去耕作。由于有早期华人在国外的遭遇的影响,能够在国内招募农民出国的农业公司必须要经过政府的严格认证,防止贩卖人口事件的发生。不过成立跨过农业公司不是谁都有这个实力的,目前为止只有中粮集团和利和农业公司,前者的背后是工商银行,后者则是以金城银行为代表的四家银行团投资成立的农业公司。
在海外开拓粮食产业来保证国内的粮食安全这本来就是走钢丝,至少谭延闿认为在当前殖民地经济体系下,这很可能会被列强当作勒紧中国脖子的绳子——中国和别的国家不同,国土面积虽然巨大但是可以耕种粮食的土地面积平摊到每个人的头上就很少了。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量,英国才允许中国资本投资其殖民地体系下的农业产业,而对谭延闿来说这也是一场博弈。事实上中国目前的粮食压力并不大,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更何况在进行东北、新疆移民之后,粮食压力已经缓解了不少,就连满清时代的土地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也得到了大为改善。不过目前中国百姓的餐桌上可供选择的食物是单调的,在谭延闿看来增大副食供应以降低对小麦、水稻的依赖,实现中国农业的转型——海外建立粮食基地就是提供了这个缓冲余地,使得国内的农业开始向更高层次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