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页

在幼时,还听家中长辈讲,族中有公田30多亩,每年产出,一作家中祭祀之用,另外用来资助族中读书较好的学子。

此外,幼时还曾经听大人谈论,除了地主家外,那个在外面工作求学的,多由族人每家每户捐助一定财物,名为吃百家饭,以资助该学子在外面求学。

而该学子读书发达后,一则光大门楣,整个家族都脸上有光,另外则是带出族中子弟,大家一起发展。

为了证实这些东西,曾经将一本论语送给爷爷看,谁知一生干农活的爷爷,根本不看书,竟然能够背出很多句子。

如此看来,在四川,在全国,在旧政府,虽然当时由于新学未得全面开办,但是一般家境只要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还是会送子女去上两天学的。

在比如共产党领导人,如朱德,刘伯承,在他们回忆录中,幼时家境也一般,朱德还是佃农出生,其父母也还送他到外面求学呢。

这或者是在中国,大家一向秉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或者是在当代,家中父母不论如何艰苦,也会送子女上两天学。

如此也表明,在旧中国,新学虽然没有全面开展,但一些家族还是将族中少年送往私塾读两天书,虽然旧学再也不能升官发财,但是毕竟识得两个字,不再做睁眼瞎吧。

当即与晏阳初进行协商,完善教育推广计划后,召集张澜、王纶、骆成襄等人分析目前办学环境,果然,在四川各地,很多县才开办新式小学,很多地区,也才开办新式中学。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广大农村,大一点家族,就会请几个私塾老师,教大家旧学。

听到这里,杨兴大喜过望,如此看来,开办新学,成功在望啊。

长长吐了一口烟卷,脸上浮现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对张澜等人说道:表方先生,骆先生,你们看这样可以不,我们推行新学,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变旧学为新学,引导私塾那些老先生传授新学。

张澜、骆成襄一听,连连摇头说这怎么行?要知道教育可是一个光荣行业,怎么能将那些老夫子改造成新学老师呢?

晏阳初一听,也感到不解,问道:这些老夫子怎么与平民教育挂钩?

杨兴拿起一根烟,吸了一口,笑道:张老,骆老,你们两位是大教育家,这个你是知道的。私塾那些老先生才学非常好。什么四书五经,作诗作画样样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