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页

在1918年学成毕业,回到国内(历史上为1920年回国,为了推动平民教育,让他提前两年毕业,提前两年回国吧)

在返回四川的时候,听闻老家有一个开明的军阀,在这几年,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颇有成效。

当即跑到成都来见杨兴。

杨兴一看,这个家伙不简单,全部都是在前世名牌大学就读,且是一个研究生,当即亲自接见了下他。

在最先,还有担心是方鸿渐那种人,用蹩脚英语问了两句,谁知道交谈不到几分钟,就知道这个家伙还真有学问。

既然如此,当即安下心来问道:晏先生,你从美国学成归来,川省如今正处于建设高潮之中,还希望你能为家乡建设多出点力?

这位晏阳初也不含糊,当即将自己平民教育观念掏出来,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除文盲、做新民”

认为农村主要问题就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如此,就是要组建平民学校。

杨兴一听,这个家伙谈的还正是那么回事情,如今新政开展颇为困难,主要还是大家思想觉悟太差了。

自从废除科举制后,全国出现兴办新式教育的高潮。

但是,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教师紧缺,所以在历史上,张澜、罗纶等人跑回顺庆举办南充中学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由于缺乏政府支持,以及大家将新式教育想得太过复杂,如此导致新式教育推行非常缓慢。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在中国广大农村还盛行过去那种旧式教育,一些老秀才、老举人还在各个私塾进行旧式教育。

对这点东方是深有体会的,爷爷从生到死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记得在土改的时候,家中也仅仅被评为中农。但是让人奇怪的是,爷爷在世的时候,就告诉过东方,一般家境稍稍好的,能够够得上温饱,基本上都会送子女上几年私塾,以能够读书识字。

还有一个证据,东方老家在川北蓬州的一个丘陵地区,所在乡在蓬州属于经济最差的乡。但是听老人说,在过去,在生产队的一个窑洞边,曾经修了三间瓦房,作为族里学生读书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