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欧洲,不可介入太深,欧洲地域不阔,小国林立,有称霸欧洲之野心者层出不穷,大清只需尽极挑拨离间之能事即可,不过欧洲擅于物理化学机械,大清必须虚心向其学习。
兵制问题,必须坚持向民人征兵,这亦是民人改变身份,晋身仕途的机会,此举不仅是笼络民人,亦能加强大清的凝聚力,大清入关七十余年,已非是八旗之大清,百姓既已视大清为正统,大清就必须有包容天下之胸怀,要加大融合各族的步子,朕推行满汉联姻,大量征兵抬籍皆是为此。”
一口气说到这里,贞武感觉甚是乏力,不由停了下来,胤禩、胤祥等人皆是低着头在心里默记下贞武的嘱咐,一个个心里既紧张又悲伤,贞武这话已不啻于是在留遗嘱了,虽说他安排得井井有条,可谁知道能有几条能完全落实下来。
不说其他的,仅是胤祥统兵就是不现实的,主少国疑,康熙是绝不会让胤祥统大军于外的,海军和禁卫新军可是两大主力军。
后记(三)
康熙亦是默默的听着,海外征伐,以掠夺为主,循征伐倭国赔款开埠的前例,这倒是大为可行,既无穷兵黩武之忧,亦能为大清谋得巨额财富,实是一举两得,不过,老十四提议占领南洋诸藩后大举移民,他却是有些不解,南洋诸藩属国与南洋未开化之土著不可同日而语,如何不能汉化?再说了,大清如今哪有如此多百姓可移民?
再有大清所有的部队更换火器,那得多少银子?南非有必要如此急迫的征伐吗?老十四为何对南非如此重视?矿藏?西非的金矿亦未见他如此上心。
简亲王雅尔江阿、裕亲王保泰、显亲王衍潢三人却是心急,贞武为何闭口不提海外封国的事情?
贞武略微休息了一阵,又才开口道:“大清虽是征伐不断,却并不影响国内民生经济,如今大清已有盛世迹象,整饬吏治,已是刻不容缓。
正所谓日盈则昃,月满则亏,纵观历朝历代,并不乏盛世,何以仍难逃改朝换代之命运?究其亡国根源,都是因吏治败坏而导致人心尽失!
善治者治吏,不善治者治民,为君者莫不知之,然历朝历代之吏治却难以始终如一,远的不说,明初整饬吏治最严,至中后期仍是贪贿成风,吏治腐败到了极点,以致内忧外患,终失其国,究其原因,朕认为,不外乎两点,一则是人性,二则是制度。
历代开国之初,之所以吏治清明,一则是从严治吏的结果,一则是天下初定,民不聊生,难以腐败,纵使有,亦极为有限,不足以丧失民心,动摇国本。
国初的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必然使的经济逐步复苏和发展,一俟天下太平日久,则必然出现安定繁荣之景象,生活富足,必然由富生奢,由奢生骄,继而竞相攀比,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的奢靡骄侈之风,此皆是人之天性使然。
当社会奢靡骄侈之风盛行,官员岂能甘于清贫?自古以来,皆是官贵民贱,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出人头地,所得俸禄却仅够温饱,眼见士绅商贾穷奢极欲,竞相攀比,官员心中如何能平?心有不平,必然促使官员贪贿以骄奢,骄奢思欲、纵欲生贪、贪则生腐、腐则民心尽失。
明太祖严刑酷法以整饬吏治,之所以难以长久延续,便是违背了人之本性,官员也是人,而且是人上人,当整个社会经济大为繁荣之后,岂能奢望官员仍然安守清贫?”
听到这里,康熙不由微微点了点头,原本以为老十四给官员俸禄翻了一倍是为了笼络人心,不想竟是为整饬吏治埋下的伏笔,看来增加官员俸禄,海外圈地以为官员谋福利,发行银元,废除火耗,工商杂税革新,这都是一环套一环,冲着吏治整饬而去的,难为他竟能从人性出发来考虑吏治的问题,这也算是别开生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