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页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位忠心耿耿的将军,他的先祖,竟然是被定性为叛逆之徒的后裔。保山只不过是他们一族的流放之地,伤心之地,耻辱之地。作为吕不韦的后人,他们在保山金鸡落脚后,顶着“恶人”之后的臭帽子,在保山却干起了“开文教之风……建兴学校……经学未哀”大好事,并成为当地的官家人。由于他们的务实作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东汉政府索性将永昌郡治从嶲唐县搬到了不韦县,才有吕凯挺身而出,“执忠绝域”十年的美谈。

这份难能可贵的经历,一定让诸葛亮感叹不已,所以才不问上司问属下。而吕凯也没让他失望,不仅不居功自傲,反而进一步显示出他的超前意识——献地图。

在反叛还没有揭开盖子的时候,吕凯就嗅出了味道,专门深入云南各地绘制地图,在诸葛亮询问的时候,他的紧要动作就是献出《平蛮指掌图》。“孔明大喜,就用吕凯为行军教授,兼向导官”。在和孟获的斗智斗勇过程中,这份地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吕凯也在军中成功扮演了信息员、先导官的作用,最后因功得到提拔。

诸葛亮平定南蛮,上书后主,因吕凯等执忠绝域,勤恳不懈,又守义抗贼,于是荐吕凯等人,并予以封赏。吕凯在不久后便为南蛮叛军所害,其子孙世为永昌太守,并有祖风。

吕凯现在在十三岁,他们家族已经在永昌郡居住了四百多年,吕布为了吕凯及其家族能为平定南蛮而效力,是暗地收他为义子并对他家族给予赏赐和官位许诺,让吕凯从现在就注意搜索当地的地形地貌各种信息,为诸葛亮日后平定南中做好准备。

第841章 董和董允李恢

吕布随后又接见了董和、李恢、费观、费诗、秦宓、谯周、杨洪等文官,特别是董家和费家,吕布需要降尊纡贵地拉拢,因为董和的儿子是董允,董和又是李恢的举荐人,费观有个族子叫做费祎,这两个家族主宰了蜀汉后期。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祖先本为益州境内的巴郡江州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和举家西迁,离开南郡来到益州,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为官,先后担任牛鞞县长、江原县长、成都县令等职位。当时蜀地因富裕丰实,百姓生活奢侈,商人更穿公侯贵族的服饰、吃珍奇美食,婚姻葬送等事甚至倾家荡产都要办好。成都作为益州的治所,是达官贵人、豪商大贾聚集之地,董和作为成都的长官,有意在当地推行俭朴风气,亲自带头节俭,穿粗衣、吃蔬食,生活上不逾矩犯上,从而令当地风气有所改善,百姓都十分敬畏他。后来成都县中豪强都不满董和执法严厉,纷纷说服刘璋调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当董和要走时,下属官吏、黎民百姓甚至老弱妇孺等数千人都相携而出,乞求留下董和,刘璋便准董和再留任两年。

两年后,董和升迁为益州郡太守。益州郡在远离成都的南中地区,汉夷杂居,董和仍然清廉简约,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相处时,都能以真诚之心对待,所以南中人都爱戴、信任他。

刘备入主益州,征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一起署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政务(时刘备任左将军兼大司马),两人相交甚欢。董和为官二十多年,在外治理边远地区,在内执掌机要权衡,到死时,家中仍无多余之财。诸葛亮对董和十分怀念,认为他办事周到、能及时匡正自己的失误,且将董和与自己的好友徐庶和崔州平相提并论。

吕布根据董和在历史上的简历,认为董和抚慰蛮族有道,任命董和为益州郡太守,让他镇抚那里的蛮族。

董和有一子董允,官至侍中兼尚书令,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

董允少时与费祎在蜀中名闻遐迩,董和认为他们两人优劣难分。有一次董允与费祎同往参加许靖之子的葬礼,董和给了他们一辆简陋的车驾,董允觉得耻辱,因此神色不安,但费祎却安然自若。董和知道后,于是认为费祎的德行方面要优于董允。

刘备立太子刘禅时,任命董允与费祎为太子舍人,后董允调任太子洗马,而费祎调任太子庶子。刘禅即位后,董允与费祎同为黄门侍郎。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驻于汉中。诸葛亮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认为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想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其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之名,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久,诸葛亮任命侍中费祎为丞相府参军,随从北伐;于是董允接替他担任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

由于侍中郭攸之性格温顺,不敢管事,只是摆设而已,因此宫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个人负责。董允处理事务为防制为主,经常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刘禅经常想要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董允则劝刘禅不应立过多后妃,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由于董允坚持不允许刘禅的做法,刘禅也无可奈何,此后变得更加畏惧他。当时,诸葛亮北伐在外,蒋琬负责处理丞相府政务,而董允则负责在宫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汉后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