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笑道:“我先假定太后同意任命恩师为太傅,再加上上次在洛阳任命的蔡太师邕、马太保日磾,上三公已经定了下来。我们属意的荀爽拒绝应征,那就由杨彪大人来做司徒吧,如此一来,刘太尉虞、刘司空弘、杨司徒彪为三公。另外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凉州牧,朱儁为右车骑将军领并州牧,黄琬大人可任太仆兼领尚书令,郑泰大人可任卫尉兼领尚书,如此一来我们便有十位重臣辅佐天子,十位重臣均录尚书事,可称之为十大辅政大臣,那洛阳朝堂可有这如此重臣?十大辅政大臣均是海内人望,天下人人钦敬,天下人看十大辅臣在邺城,便知道汉室正朔在邺城。洛阳朝堂只有袁隗、王允等寥寥数位素有名望之臣,焉能让天下人畏服!”
书中暗表,东汉时九卿分属三司,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所以吕布便很大方地把司徒之位让给杨彪,自己本身对上三公下三公之位毫不介怀。
黄琬得吕布提点才得以明辨是非不受袁隗欺骗,对吕布感恩戴德,听吕布这么一讲,似乎是把吕布自己排除在中枢大臣之外,便笑道:“刚才奉先说将冀州改为司隶地区,那你这个冀州刺史是不是要改为司隶校尉呢?朝廷治下的精锐官军由你亲手打造而成,那些将士唯你马首是瞻,你不进入这个辅政大臣之列,那怎么说的过去呢?”
杨彪也感念吕布的恩德,是吕布给他这个机会他才位列三公,便补充道:“奉先大破白波贼和南匈奴,得保圣驾平安,此大功,朝廷焉能不加封赏,我建议将奉先镇北将军之职迁为征北将军。”
若无吕布的提议,马日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位列上三公,所以对吕布也颇为感激,便目视郑泰:“公业,你才三十多岁,任九卿兼尚书之职,已然显贵,但你年纪尚轻,又素无功绩,不如这十辅政大臣之位有奉先补上,待到我们这些老朽有那个病故,你再来补上。”
郑泰心中浮出一丝忿恨,脸上却笑吟吟道:“奉先公武略非常,功绩甚大,名声日增,有他辅政,是比在下强上几倍,郑泰愿意让贤。”
吕布假装客气地推辞了几下,待在场的大臣们都劝他加入,他才受之不恭。
吕布得以进位十大辅臣,才开始阐述设置这十大辅政大臣的关键点:“之前大将军何进乾坤独断,才被奸人蒙蔽,引入董卓逆贼,乱之原因多因何进独裁,没有人制约,所以我们邺城之内亦不可再出如此专权之臣,十大辅臣入一内阁,天下事皆先入禀内阁,由内阁商议,超过五个人同意即为通过,少于五个人同意则为不通过,通过之策方献给太后和天子圣裁,如此可好?”
众大臣都疑问道:“内阁?何为内阁?”
吕布笑道:“内阁前身便是尚书台,说成内阁,是因为十大辅臣是代天子治理天下,办公之所便在内宫之中的一个楼阁里,以此形象,便称为内阁,内阁之权犹大于尚书台。”
第123章 太后明鉴
众大臣盛赞这个内阁制度十分恰当,马上就联名上书请求太后批准,吕布心里暗笑,若非这内阁制度将这些人的权柄增大了,他们才不会那么痛快就同意了内阁制度。
既然冀州已经合并河内郡、东郡,转为司隶地区,吕布便顺理成章由冀州刺史迁为司隶校尉,其权柄大于一切州牧,除了治理司隶地区,还负责监察邺城政权的百官。
同时因太后此前表现出得信任,吕布依然兼领光禄勋。
于是吕布的全部官衔为司隶校尉兼征北将军领光禄勋,还兼领录尚书事,入内阁,为十大辅臣之一。
又因皇甫嵩、朱儁、刘虞在外地,蔡邕尚未来到邺城,即便来到邺城也是从事教化,并无实权,马日磾亦是如此,至于刘弘、杨彪二人也是温文君子,并不是通达济世之辈,卢植身体不好,黄琬又感念吕布恩德,如此一来,十辅政大臣真正一言九鼎之人便是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