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代数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历法中所涉及的每个基本量只有特殊性──只能取该历法给定的数据,而没有普适性。这样使得许多方法的继承性很差,并且不能深入揭示天体运行的内在规律(实在难以想象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能用这种办法发现的说~~)。这也是中国的传统天文方法一再败北的主要原因。
二是,宇宙学模型。盖天和浑天说中对宇宙结构的尺度从来没有明确、真实的描述,可以说中国古代从来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几何宇宙模型,所谓浑天和盖天说都是“代数式”的。这是中国古代天学的基本特征。相比之下同一时代的西洋天文推算就要完整严谨得多,不但包括了代数、几何方法,后来又发展到了微积分阶段。
对此偶曾反问子乐“用周髀算经和混天说能算出行星的运行轨道吗?”子乐的回答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算出来的水晶球你认为就是行星轨道?”偶不知道自称熟悉天文历史的你是怎么得出这样结论的。偶只能说是很遗憾罢了。
回过头来说明末的历法之争论。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最先意识到了中国传统天文学在这两点缺陷。所以才会潜心研究西学,翻译《几何原本》、《明理探》等西方典籍。以求完善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推算体系。根本没有推翻中国传统宇宙论的意思。认为引入西法就是取代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朋友,其实是将概念混淆了。当然历史上也有人故意混淆过这些概念。他们往往是出于“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政治目的,害怕被西洋传教士取代其在宫廷中的地位。更深层原因是对“用夷变夏”的厌恶和恐惧,是中西文化在器物层面上冲突的缩影。
呼~~以上是偶对中、西历法之争的全部了解。再深入偶也没办法探讨了。其实都是一些主流的基础概念而已。虽然篇幅长了点,但一旦说出来,道理其实很直白。总比老隔着层窗户纸故弄玄虚的好。偶是一个庸人,只相信经过论证的主流说法。至于某些专家的惊艳发现,偶是不感兴趣的。被忽悠次数多了,怕怕了。
在这里偶说一下偶对这几天讨论的心得。每每提到中、西历法之争时,不少书友的书评里都会带上强烈民族自尊的色彩。这也难怪,之前的百年当中中华民族受过西方列强太多的欺辱。直到今天“醉心欧化”的风气依旧盛行,以至于许多书友只要一提到引入西学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反感。可请静下心来想一想,中国与欧洲的交流自明朝起就开始了。作为其中先锋人物的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从未经历过鸦片战争,也绝不会认为西方文明优于华夏文明。他们为中国引入西方学术完全是出于学者对科学的尊重。更是出于对自身文明的自信,因为科学是共通的。没有谁比谁优越,只有谁比谁研究得深。
祭绍清
其实这算不是上一篇祭文。只能说是偶的一点感受而已。老实说,写男1号的死不亚于写主角死。但这个想法偶很久以前就有了。也想过许多让他牺牲的桥段,想了半天最后还是选择了最老套的一个,因为这个最干脆,也最能契合情节。这可能会让喜欢杨绍清的朋友觉得受不了。在这里偶说声抱歉。
关于杨绍清这个人物,大家有着太多不同的看法。喜欢他的人,喜欢得要死;讨厌他的人,讨厌得要命。就偶个人看来,偶一直是将他当孙露的“一半”来写的。这里的“一半”并不是指夫妻关系,而是指孙露的理想与灵魂。在孙露登基称帝之后,她其实就已经失去了曾经的一部分理想。杨绍清则是这部分理想的继承者。因此就某些时候来说杨绍清更像是个未来的影子在孙露忘记自己初衷的时候提醒她曾经执着的东西。当然这一点也是不少书友一直在垢弊的东西。其实他们一直是在以一个政客的指标要求杨绍清。但谁都知道杨绍清是个学者。标准与位置间的差异让这位皇夫殿下充满了争议。
作为一个女皇的丈夫,杨绍清无疑是合格的。他对科学的热爱使他能身处权利的中心而不为权利所左右。这一点相信是许多优秀男子所不能给予孙露的。此外这其中还有孙露与岭南财阀间政治联姻的关系。说起来,偶当初在写杨绍清的性格与爱好时,是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阿尔伯特亲王为原形的。历史上这位热爱科学的亲王改变了维多利亚女王对科学的偏见,全力支持工业革命,并最终促成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其实不管是在现实还是在小说里,做女主的丈夫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维多利亚女王阅读和签署各种文件,阿尔伯特则在旁边用吸墨纸将女王的签名吸干。正如杨绍清见到妻子时总要口称“陛下”。谁叫他们的妻子是陛下呢。
作为一个科学家,杨绍清同样是拥有许多争议。在有些人看来杨绍清的学识是从孙露那里剽窃迩来的。有些人则认为他从欧洲带回了科学精神。其实偶个人认为杨绍清是一个勤恳的学者。他将孙露带来的知识点整理、吸收再发扬光大,虽然算不上创新,却也为书里中华帝国的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科学求实的精神,中国原本就有,杨绍清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不过也只是代表而已,杨绍清并不是什么圣人、贤人,同一时代还有许多像杨一样的人。
不管是誉,是毁,杨绍清现在都已经离开了。有书友说,孙露在之后的表现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自责。这点偶十分同意,确实是自责。杀死杨绍清的凶手与其说是刺客、倭人、或是存在于大家心目中的“幕后黑手”,不如说是中华帝国本身的贪婪。这种悲剧在中华帝国建立第一个殖民地起,其实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正如希伯来经文所言:“以刀杀人者必死于刀下”。大家或许会为帝国吞并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建立一个又一个殖民地而感到欢呼雀跃。但我们在欢呼的同时却不能忘记背后仇恨的眼睛。当然有人会说,那偶们别学野蛮的欧洲人,善待殖民地人不就行了。可样的殖民地还有殖民的意义吗?有得有失,是偶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中华帝国要成为日不落就必须付出代价。孙露则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丈夫。或许这些大家都知道,只是不想承认罢了。
说到这次的暗杀,除了诱因之外,另一个让偶感兴趣的是事件过后人们的反应。偶曾设想过暗杀发生后各色人等会有什么表现,怎样的表现才更富中国特色。最后大家在书评区里的反应给了偶启发。在看到暗杀之后,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中原有人要替代女皇”等等之类的想法。似乎偶们在遇到这种突发事件时头脑里第一个想到的是内部有问题,想到的是内斗、阴谋。然后再照着这个思路找幕后黑手。不管“幕后黑手”是否存在,反正就绕着嫌疑人找证据。偶在想如果米国人在911之后也照这“邻人遗斧”的思维模式对内行事,情况又会怎样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萧云。对于萧云在灵柩前对孙露的一番表白,不少人的反应都是认为是他的“专权”与“隐瞒”造成了这次的惨剧。这或许是萧云最希望看到的情况吧。不管怎样对于向来不够理性的国人来说,证据什么的并不重要,关键得告诉人们谁是坏人,谁是好人。而对正在四处扩张的中华帝国来说,繁复的查证极有可能在中华传统思维下演变为内斗,明确目标也有利于内部团结。想到这里,忽然觉得真相有时候就像人体内的马钱子碱一样,在特定条件下并只有微小剂量时是药品,但在一般情况下却是致命的毒物。
杨绍清的死给书里留下了许多问题。偶会继续根据当时的背景推演下去。当然杨绍清本人可能根本不在乎报仇之类的事。不过偶还是写下了这篇文章给这个可爱的男人。
圣诞外篇——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