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页

“是的。君不见昔日北宋的石守信、王审琦杯酒过后功成身退。而前朝的蓝田等诸将惨遭灭门。这其中固然有君主的性情差异的作用。但臣子们不同的表现,也是导致最后不同结局的一个诱因。”阎应元直接抬出宋、明两朝的例子解释道。

而他的这一招也确实管用。却见黄得功一拍脑门恍然大悟道:“多亏了阎老弟这一番提醒,让老夫茅塞顿开。老夫这就让家人准备行装随老夫一同南下,也好向皇上表明老夫的心迹。”

“元帅能如此看得开,属下也就放心了。其实,据属下所知这次去京城的似乎不只有元帅您一人。姜镶、游沛龙等军团长也会陪同科尔沁部吴克善亲王等人一同去京城面圣。”阎应元适时地补充道。

“哦,姜镶、游沛龙也收到皇上的圣旨了吗?”黄得功微微一惊道。在他看来这确实是皇帝想要收回兵权的一种信号了。

“这个属下并不清楚。属下只知道是科尔沁部吴克善亲王自个儿要求向朝廷献降纳贡的。姜军长和游军长或许觉得此事是关重大才会一同配那蒙古王爷进京的吧。”阎应元不置可否地回答道。

“这么说来姜镶、游沛龙他们是逮到了一个蒙古王爷,急着想进京邀功去咯。”黄得功半开玩笑的说道。其实他也清楚科尔沁部的蒙古王爷,远比自己这里的土著酋长要值钱得多。至少,他们的归附能让中国军队进一步控制漠南蒙古。

“元帅您这可就猜错了。据说让吴克善决定归附我中华的不是第三、第五军团的雄壮之师,而是一份家书。”阎应元摇了摇头道。

“家书?”黄得功惊愕地问道。

“是的,一份来自南京的家书。”说到这儿,阎应元的嘴角挂起了一丝得意的微笑。

第3节 金銮殿藩王投新主 御书房众臣议北疆

且说那黄得功接了圣旨,在属下的一番劝说下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忙不迭地开始打点行装备船南下。与此同时蒙古科尔沁部的亲王吴克善,则在姜镶等人的护送下进抵了帝国都南京。同他的妹妹小博尔吉特氏一样,吴克善这次走的也是水路。这一来是因为水路快捷便利,这二来也有向蒙古人展示天朝实力的意思。就目前来看这两个目的似乎已经圆满完成了。船队不但安全抵达了首都南京,沿途中华帝国的繁荣强盛亦给吴克善等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也难怪,位于漠南蒙古东部的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本就算不上什么大部落。哪里见过这等阵势。他们沿途所遇到的中原城池,每一座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庞大,那么的繁荣。吴克善曾经以为辽东的盛京已经算得上壮观繁华了。可后来他去了一次北京,盛京当下在他眼中成了个不起眼的小城池。而如今看着这一路看了扬州、镇江等城,他又觉得以前看到的北京城破败无比。哪儿比得上眼前的人间天堂。

是的,此刻的吴克善确实觉得自己掉入了仙境。中原丰富的物资,富饶的土地,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他现在终于明白了当年满人为什么要削尖了脑袋南下。为什么在明知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还要硬着头皮留在中原。中原确实是个充满诱惑的地方。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倾城美女。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东西是中原没有的。有那么一瞬间吴克善甚至也有了一种想将这一切占为己的冲动。

然而这种冲动来得快,去得更快。因为那些架在高大城头上的火炮正毫不留情地警告着吴克善不要心存非分之想。每当他的目光扫中城头的火炮,他的心头便会不自觉地打起寒战来。这位蒙古王爷在数年前就已经尝过汉人火炮的滋味了。作为与满清联姻最频繁、人数最多的蒙古部落,科尔沁部理所当然地参与了满人同南明的诸多战斗。至于明军的炮弹更是尝了不少。看着自己一手带起的看家人马在对方的炮火下,被成批成批的消灭,那种恐怖的感觉至今还萦绕在吴克善的心头。让他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吴克善真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怎么被鬼迷了心窍,竟会答应那多尔衮来趟这么一倘混水。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好在自己在当时的最后一刻还是幸运地逃回了草原。若是那时给汉人在关内被俘获的话,自己的人头可就真的不保了。更不可能像现在这般来中原纳贡。当然吴克善并不知晓如果没有孙露的一道命令,他是不可能如此“幸运”地逃回草原老巢的。正如没有孙露的安排他也不会有资格来南京。

不过克善可没考虑到这么多东西。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抵达南京城的他,不由微微一笑,轻轻地拍了拍了自己的胸口。在那里塞着一封他妹妹小博尔吉特氏给他的家信。正如阎应元所言,如果没有这封信,吴克善亦不会主动归附中华朝。毕竟之前同汉人十数年的战斗让他十分害怕汉人会趁势出关,来找他算帐。因此他那日逃回草原后,便立即下令将自己的部落向北迁移了数百里。此外他还派出了大量的斥侯日夜监视长城附近的明军,打算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即往北逃窜。直到小博尔吉特氏的一封家书传到科尔沁,才结束了这种惶惶不安的日子。

在这封不算太长的家书里,小博尔吉特氏对自己的哥哥,可谓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竭尽所能地想让吴克善知道中原的皇帝并不打算找他兴师问罪。更想让他明白同中原皇帝合作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小博尔吉特氏一番推心置腹的开导无疑是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当时的吴克善本人亦处在不知该如何抉择的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