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毅当然不知道自己一时之快,盗版了这一首《沁园春·雪》,造成的影像力要比另一时空里还大。众人都一一上车之后,大队人马才都开居庸关,各自上路启程。
出了居庸关之后,人马各自分道扬骠,商毅的大队人马向西,经平刑关,进入了山西省境内,过五台山,经雁门关后才转道南下,低达太原。然后一路南下,进入河南、湖北等地。
因为回程不赶时间,因此大队人马也走得不快,遇到了景点古迹,还会停下来游玩一番,而且这一路上的景点确实不少,因此大队人马是十一月初离开居庸关,有了差不多有一个半月,才到达湖北省武昌府,这时已是十二月十七日了,离新年仅仅只有十几天的时间。
不过南京方面早就得知了商毅的返回行程,因此内阁也早就派遣了船队,停泊在武昌府等候,迎接商毅的大队人马。从武昌乘船最多五天,就可以到达南京了,也能赶在新年之前,于是商毅等人以及随行的士兵等众,也在武昌弃车乘船,一路顺江而下,驶向南京。而这一趟行程,也算是车船齐备了。而且沿途还可以欣赏到两岸美丽的风景。
但船队行驶到九江的时候,商毅也收到了南京发到急讯,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不仅是所有的内阁成员,就连黄宗羲、顾炎武等参政院的议员也都被牵连进来了。需要商毅紧急赶回南京处理。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大不敬
原来商毅离开南京之后,南京城内的秩序和运转一直都很好,内阁成员都在尽心尽责的操持着国政,后宫由林凤舞主持,也十分安宁。
而帝国的另一个重要机构——国会,也在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操持之下,也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各地的议员都己经选拔出来,赶到了南京汇集,正在进行最后的陪训,让他们知道国会的制度、秩序,怎样行使议员的权力等等。
当然按中国的规矩,国会成立,必须要有一篇宣言誓文一类的东西,以证明国会成立的必要性,而这个任务自然也落到了黄宗羲的头上,黄宗羲当然不会推辞,因此也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其中开篇写道: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然今之中国,其意不在此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公其非是出于国会。而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国会,为设国会之意始备也。
这一段话中,有不少是商毅比较熟悉的句子,都是出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里面,后面还有不少,如黄宗羲在说明议员的责任时,也写道:故我之出仕议员,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也是出于《明夷待访录》里面。
在另一时空里,虽然《明夷待访录》书成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初,离现在还有十余年的时间,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在这个时候,也基本成型,大致的原稿都己写出来了。不过和另一时空相比,本时空的黄宗羲一来是公务事情大量増加,写书做学问的时间减少了许多,《明夷待访录》的进度也慢得多;另一方面,由于商毅的大力推崇,欧州的人文、自由、理性、民主等思想都大量传入了中国,也对黄宗羲起了不小的影响,也需要时间来消化吸收,当然也影响到《明夷待访录》的成书。因此现在只完成了四五篇手稿。只是在一些朋友之间传阅,并没有公开。而这次为国会写宣言,黄宗羲也引用了不少手槁里的原文。
写成之后,黄宗羲也交给内阁过目,王夫之、李岩等人对这篇 《国会宣言》也极为赞赏,因为他们经常和商毅交流讨论国会的事情,非常理解商毅一定要成立国会的用意,认为这篇 《国会宣言》非常明确而完全表达了成立国会的目地,因此也在政府内部传阅。
但就是这一传阅,出了大问题。因为现在帝国政府的官员数量大増,相应的培养却不能完全跟上,也是有些稂莠不齐,投机份子也混进来不少,另外也不是所有官员都能明白商毅成立国会的意图,尽管政府在成立国会的文件中介绍过国会的性质,只是官面文章做得虽好,但还看怎么来理解。
有不少官员的理解是,国会是商毅用来削减内阁权力,达成朝廷势力平衡的工具。当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理解也不能算错,三权分立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为了权力互相制约,达到一个平衡局面。只是看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
但如果还是站在过去的专制立场,黄宗羲的这篇宣言的着力点就大错特错了,由其是其中的一些语句,如“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故我之出仕议员,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等筹,就是十足的大逆不道了。
因此在宣言被众官员传阅的第三天,就有官员上书内阁,认为《国会宣言》写得不妥,要求国会重写。当然这样的表述其实还很温和,而内阁成员讨论之后,由王夫之代表内阁答复,认为《国会宣言》并无不妥,无需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