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第二天,高杰部众得知主将遇害,都愤恨不已,立即攻入睢州,但许定国见自己不敌,立刻带领率部渡过黄河投降到豪格的大营中。
听闻高杰的死讯之后,一年来经历无数风波的史可法也不禁嚎啕大哭:“痛折骁将,中原不可复图也。”而南眀朝廷出兵北上,收取河南的进军计划,也全部落空。
而且高杰死后,军中无主,部下兵马乱成一团,因此北进的计划也无人执行。不仅如此,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得知高杰己死,还想趁火打劫,瓜分高杰的兵马和地盘,而高杰的部众不服,双方剑拔弩张,眼看就要火拼起来。
幸好这时史可法及时赶到了高杰的军营中,压制住了各路人马,并且上奏南京朝廷,追任高杰为太子太保,并立高杰之子高元照为兴平世子,继承高杰的爵位,又封高杰的外甥李本深为提督,部将胡茂祯为阁标大厅,李成栋为徐州总兵,共同掌管高杰部。总算是稳住了高杰的人马。
但这时高元照才是个十岁的孩子,高杰妻子邢氏但心儿子幼小,不能服众,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她知道史可法没有儿子,因此提出让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
而这个要求却被史可法以收高元照为子,有拥兵自重之嫌而拒绝,其实是看不起高杰是武人,又是流寇出身。而改为引荐高元照拜提督江北兵马粮饷太监高起潜为义父。
第五百二十章 进军江北(二)
商毅在杭州得知了这一消息,也只能摇头叹息,在处理高杰部众这个事件上,史可法前面做得都很对,但在收高杰之子为义子这个环节上,显然又是史可法的一大失误。
如果史可法能够应邢氏所请,收高元照为义子,不仅能够拉近他和高杰部众的感情,甚致可以借这个机会,把高杰的余部收为己用,成为一支自己真正掌握的军队。高杰的余部约有五六万人,在清军即将南袭的时候,手里掌握一支军队当然是相当有用的。而结果史可法虽然把高杰的余部稳定下来,没有出乱子,但这支军队随着高杰的死去,和他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史可法依然调动不了任何军队。在另一时空里,清军南下之后,高杰的余部也都纷纷投降清军,有人还成为清军攻打南明的干将。
在正史中,对史可法的评价都存在不适当的拔高美化渲染,甚致把他说成是南明的支柱,而也有人认为,史可法在南明的军国重务上付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弘光朝廷短命的罪魁祸首。
这两种观点有些极端,在明亡之前,史可法虽有清廉的名声,但一直都是在地方为官,如果是在正常的时代,史可法也许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官员,只可惜在乱世中,时代把史可法推上了前台,但他并不具备救时的才具,结局自然是一个悲具。
不过把南明弘光朝廷的短命推到史可法身上也过份了,因为在弘光朝廷成立之初,史可法就被排挤出了中枢,史可法只是在策立新君上犯了错误,弘光朝廷其他的决策和他基本无关。而且史可法在督师江北的期间,也并非足一无事处,还是在非常努力的做事,何况史可法的大部份精力都被扯去四面扑火,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取得高杰的信任,举兵北进开封,己经很不容易了。而高杰的死是一个意外的事件,到是不能怪史可法。
而且在最后关头,史可法还能宁死不屈,也是值得敬重的。正因为如此,商毅才一直对史可法保持着一丝敬意,现在高杰巳死,史可法手里己无兵可用,而清军南下的势头己经开始。首先是豫亲王多铎,已经从西安举兵出潼关东进,大顺军镇守河南府的平南伯刘忠军投降,清军兵不血刃,就取下了洛阳,兵锋也直逼开封。
在另一路,英亲王阿济格率军从西安南进,陕西商洛、南阳、邓州等地数次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这时己经迫使李自成退入湖广,驻扎襄阳,因为这一地区经过大顺军近两年的经营,统制基础已经比较巩固,而且又有重兵把守,因此阿济格也不敢冒然进军,因此驻守在南阳,等待着大军到齐再进攻。
而同时先期就驻兵黄河北岸的肃亲王豪格也得到了几支人马的支援,总兵力达到三万,因此也在渡过了黄河,向徐州进攻,准备沿黄河进军,情势可以说是危在旦夕。而现在的南京朝廷,却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中,原来不知从那里冒出来一个崇祯太子朱慈烺,到达了南京。这一下整个南京城上上下下都震惊,各方势力也都蠢蠢欲动,打算借这个良机兴风作浪,因此朝廷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鉴别这位太子爷是真是假的工作中去了。谁也没空去理清军南侵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