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记》中记载的教育内容来看,十岁前幼儿教育显示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注重性别意识培养。从应答的声音语调、佩戴的饰物到就席用餐,都注意培养他们的性别意识,第二,注重素质教育。十岁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包括常识性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更包括初级礼仪,并且特别强调要把学到的礼仪施行于日常生活中。
杜睿自然不至于那么刻板教条,可是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却丝毫都不肯松懈,而且相比较于对子女的素质培养,他更加在意的还是对子女的品德教育。
在这方面,他更多借鉴的便是在后世享有盛名的《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后世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杜睿虽然瞧不上儒家的迂腐和虚伪,但是那些忠孝仁义,不管是真是假,总归说出来,就是教育后人的,对这些他自然还是十分欣赏的。
《弟子规》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对于塑造孩子聪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处。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首先教育人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人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人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
杜睿并不想着要他的子女也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对待子女,他一向都坚持着因材施教,若是当真有天分的,便多加教导,若是不然,杜睿也要坚持着一个底线,那就是将子女教育成一个好人。
杜睿有子二十三人,安康公主所生长子杜学文,杜睿并不担心,虽然这个长子没能如他母亲所想那般继承杜睿的文才,反而自小便好修习武事,可杜睿并不觉得如何失望,他能看得出,杜学文骨骼惊奇,是一块练武的材料,而且杜学文自小便性格坚毅,有胆识,若是不走从军这条路,反倒是可惜了。
而且杜学文身为杜睿的长子,将来自然是要继承他的爵位,只要他能修身养性,磨一磨性子,将来便是不能立足朝堂,也能在外为将。
宝钗所生次子杜学义,性情淡然,不好仕途,反倒是对书画颇有天分,杜睿也不曾强求他修习学问,反倒是对他的书画时常指点,这父子俩个倒是有些共同语言。对杜学义,杜睿也是不担心的,但凭他那温文和善的性子,将来便不难保一世的平安。
三子杜学桢和杜学义是双生子,和杜学义一样,他也最好书画,而且其天分还要超过他的次兄,如今不过二十岁的年纪,便能写的一笔瘦金体,于绘画上隐隐有大家之风,只是他性格刚烈,又好学魏晋名士,颇有几分不羁的风采,倒是让杜睿放不下心。
伊莎贝拉公主所生的四子杜学武,是杜睿最为看重的一个儿子,自小便潜心研究学问,而且还不好死读书,在杜家祖茔之时,与杜睿总论世事,时常有些惊人的言论,对他,杜睿是寄予厚望的,甚至有将其培养城他接班人的心思。
熙凤所生的五子杜学仁,好读书,可是天资不足,不过中人之姿,便是入仕,怕是也不过一州之才,不过杜学仁性情沉稳老练既不想杜学文那般急躁,也不像杜学武那般张扬,杜睿对他早有定论,将来若是能保住杜家基业的,非此子不可,如今先在门下省做个闲职,稍加磨练,日后或许能立足朝堂。
元春所生的六子杜学祁自小便好机巧之物,倒是与那性情放荡不羁的杜承学十分相得,如今十八岁的年纪便已经入了工部任职,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将来倒也不愁没个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