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页

一个政党通过选举取得了组织政府的权力,不得不组织一些人来管理国家,根据职责分配国家的权力,通过对权力的控制和对国家的管理,“合法”地实现本阶级的利益了,西方的内阁制度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的民主政治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

相比于西方的内阁制度,在中国明代所形成的内阁制度未必就是落后的,至少以大唐目前的情况来看,借鉴明代的内阁制度,是更为适合的。

明代的内阁制度体系完整,模式固定。经过长期发展和不断完善,在明宣宗时期的政事处理形成了一整套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而最初时内阁地位较低,内阁的大学士从翰林院的侍读、侍讲学士、编修等人员中选用,后内阁地位不断提升,内阁大臣的选拔,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到明世宗嘉靖年间,阁权进一步膨胀,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从而直接控制了部、院,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当然杜睿也不会完全照搬照抄,至少历史已经证明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并非完美,明朝的内阁制度最大的弊端,首先就是内阁中阁臣数量不定,一般有首辅、次辅和几名其他内阁大臣,而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分,权力、地位差距非常之大,以至于各阁臣往往为夺取、维持首辅地位而相互倾轧斗争,内阁争斗频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局的不稳。例如严嵩与夏言、夏言与徐阶、徐阶与高拱、高拱与张居正之间为首辅宝座进行了激烈的争权夺利。

其次内阁的演变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明朝的内阁制实际上就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极至发展与个人生理精力相对有限矛盾的调和,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不堪承受这样集权理政的忙碌,而设计中央政事处理制度。尽管明朝中后期大多数皇帝昏庸无道,但始终牢牢把持着国家的最高权柄,内阁不仅要受到皇帝亲信的司礼监太监的牵制,更始终屈服于皇权的重压之下。内阁和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阁臣的信任程度和对其票拟的采纳程度。张居正之后,内阁渐渐失去皇帝的信任,内阁权力大减。

杜睿当然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所设立的内阁之中,首辅与内各成员之间的权利关系是被明确规定下来的,首辅享有最大的权利,但同时要接受内阁成员的监督,而内阁成员之间的权利划分也是相当明确的。

同时内阁成员的诞生,虽然来源于皇帝的直接认命,但是人员构成却同样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是来自于三省六部的长官,而三省六部的长官轮替,则掌控在内阁的手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不至于使内阁沦为皇帝手中的玩物。

杜睿设立内阁,首先为的就是限制皇权,皇权不断的被放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将整个国家都拖入崩溃。

在限制皇权的同时,还要限制相权,也就是杜睿自己手中的权利,当然受限制的不会是他,眼下杜睿要改革,需要的是绝对的权利,他制定规则,所要限制的是他的后来者。

杜睿没有永远的生命,他必须为以后考虑,杜睿可不想在他所制定的制度下出现一个没有人可以约束的独裁者。

杜睿历经三朝,年岁不大,但是论资历,却是众人当中最强的,特别是杜睿主持贞观变法,再加上这些年来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即便是这些年不在朝中,他的威望也是无人能比的,看他那淡定的神情,从容的样子,还身上强大的气场,无不宣示着他才是掌握着这里最强声音的人。

众人都等着杜睿率先发言,杜睿身为内阁首辅,内阁的每次会议都要由他来开场,这也是一种权利。

杜睿首先拿出一叠曲线图表,让吏属分发给在坐的重臣,这样的图表谁都没见过,都不禁有些疑惑,更觉得新奇,上面虽然也有些标注,但是没有杜睿的解说,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他们也不大清楚。

杜睿开口,先说了些场面话:“诸位同僚,洪武开年,圣上年幼,尚且不能主政,本官受先帝托孤之重,又受圣上信重,托付国事,诸位也同本官一样,深受皇恩,当同心协力,辅佐圣上!”

众臣工闻言,纷纷应诺,他们这些人中,大半都是杜睿的弟子,余下的也多是杜睿提拔起来的,除了礼部尚书李璟恒这个皇室中人外,都以杜睿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