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页

汉代帝、后治丧的规格、形式等,以后各朝虽未必完全照搬,但大体基本沿用,并且得到谨守礼教的儒臣们的鼎力维护、严格执行。

历朝历代皇帝的大丧被称为国丧,皇帝的忌日称为国忌。如晋代逢国之大丧,原来例行的祭祀活动应当取消。

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弘训羊太后逝世,宗庙之祀相应停止,天地、明堂之祭则不举乐。

李承乾既然已有遗命,臣子自然不敢违逆,但李承乾是大唐帝国的皇帝,有些程序,花费可以省,但是该讲究的地方,却也是不能马虎的。

七日之后,一片愁云惨雾、如同死水的长安城,总算波翻浪起,有了些许生气。

这天早上,宫中设启奠再祭,在杜睿的陪同下,已经登基称帝的李贤率领百官衰服四拜,一番焚香、献酒、读祝等仪式后,李贤侍立灵柩前,内监奏请灵驾出发。

一时间,伞扇旌旗掩天蔽日,内侍执事排阵列队,灵柩以彩帷相遮缓缓前行,仪仗如白色长龙浩荡随后。武京娘等人送至承天以内,哭祭后回宫。李承乾灵柩在午门外抬上大升舆,宗室、百官送至城门外,再行祭奠,称“辞祖礼”。

而后李贤亲率队伍行至太庙,改换常服,持神帛入庙内,先跪后立,由司仪官宣读李承乾《谒辞》,以示向列祖列宗报到。

礼毕,李贤将招魂幡交司仪官安放在灵车上,又换成丧服,随队伍朝茂陵进发,文武大臣中葬事无关的人员均返回,队伍行进途中早晚都要祭奠,沿路由宗正及相关官员安排人与当地民众依序设祭,黄尘起处,干嚎震动山野。

灵车到达茂陵后,先移灵柩入献殿,又是一番焚香燃烛、行礼跪拜。执事人员抬灵柩入地宫皇堂安放,仪式过后,关闭地宫。

李贤在外设香案行礼,这时,李承乾的神主牌位已立于香案,由内侍奏请神灵附于神主牌上之后,这块牌牌就是已经长眠地宫之内的李承乾的化身了,代替他继续享受着生前所有的尊荣。

神主牌由仪仗侍卫簇拥返回京城,先在城郊设帐暂伫,俨然如往昔皇帝的大驾回銮,百官衰服候于城外,五拜三叩,向神主牌致敬。直到神主牌位归于太庙,并由宗正再至茂陵行礼后,李承乾的丧事才算是“万马齐喑”、尘埃落定。

自那一日返回长安,到处理完李承乾的身后事,杜睿衣不解带,已经整整操劳了十日的时间,好容易等到将李承乾送入茂陵,紧接着又要忙李弘的后事。

李弘生前虽为太子,但是却不曾登基,关于他后事的规格,一时间也难倒了一众大臣。

在历史上,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去世之后,让高宗悲痛欲绝,这位痛失爱子的父亲,把感情都注入到了李弘的后事中。李弘被追封为帝,谥号“孝敬”,并且以天子之礼安葬。给他建造陵墓由于工期紧,工程量又大,征发的民夫都闹了暴动,跑的一个不剩。

历史上那个李弘的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山川如画,景色宜人。

据说李弘的陵址是他的母亲武则天亲自选定的,武则天带领众大臣前来看茔地,路途歇息时,在现在的偃师中宫底村下驾随从的大臣问武则天:“太子的灵台封土堆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