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页

“夏可舞!”

“咱们去看看!”

徐兴夏站起来,兴致勃勃的说道。

说干就干,很快,徐兴夏带着龙骑军的五六百人,出现在黄河东岸。龙骑军的统领,正是夏可舞。他可以说是白衣军中最年轻的统领,比徐兴夏还小三个月。他也是各位统领中,表现最活跃的,经常将火枪当做肉搏工具。同时,他还是文化水平最高的。他居然懂得三百多个汉字,在白衣军里面,算是非常了不起了。

那些被拦截下来的逃亡军户,都被暂时集中起来。徐兴夏随意的观察了一下,发现他们的成色很复杂,三四百人里面,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还携带有不少的杂七杂八的家当。看来,他们都是全家一起逃亡过来的。其中,还有两个军户家庭,似乎是小旗级别。不知道延绥镇那边,到底是怎么回事,居然连小旗都逃亡了。

这样的逃亡方式,徐兴夏是最欢迎的。整个家庭都搬迁过来,是最稳定的,成本也是最低的。只要他们到达黑山营地区,就可以进入农庄,给白衣军干活了。同时,他们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赚取到足够的报酬,养活他们自己及家人。

第365章 一路南下,一路清扫!

要说明朝的九边重镇,最苦的是哪一个,肯定是甘肃镇。据说那里是连鬼都生存不下去的地方。由于甘肃镇的条件实在是太艰苦,到明朝后期的时候,朝廷基本上都放弃这里了。要说第二苦的是哪个,估计就是延绥镇了。

延绥镇的位置,在今天的陕西榆林地区。从人类有历史以来,榆林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在大部分的朝代,都是有军队驻守的。但是,有史以来,这块区域,也是相当干旱的。后世统计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三四百毫米。它的北面、西面都是沙漠地区,可以说是受风沙侵袭非常厉害的区域之一。

在明朝以前的大部分朝代,战线都是在黄河北岸,阴山、大青山一线,延绥镇的地位,还不算非常的突出。但是,明朝自己放弃了塞外,导致防线收缩,延绥镇的地位,就非常的重要了。黄河岸边的鞑靼人,又或者是蒙古人,都可以从这里南下,洗掠陕西内地,甚至是直接威胁西安府。朝廷不得不在这里设置了专门的军镇,派遣大量的军队驻守,以防止鞑靼人或蒙古人南下。

没有足够的水源,就没有足够的耕地。没有足够的耕地,就没有足够的粮食出产。加上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延绥镇自身的粮食产量,是肯定不可能满足需要的。内地运输过来的粮食,又成本太高,无法承受。各种各样的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隶属于延绥镇的军户,几乎一辈子都处于饥饿的状态。不要说打仗,能活下来就算是不错了。延绥镇每年逃亡的军户数量,仅次于甘肃镇。

明末的农民起义率先从延绥镇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延绥镇的军户,的确是太穷苦了,穷苦到自己的生命,完全不值得珍惜。就好像是后世的人肉炸弹,不可能找有钱人来做一样。只有极端藐视自己生命的人,才会做出如此惨烈的举动。军户们既然连性命都不珍惜了,走投无路的时候,只有起来造反了。

其实,所谓的农民起义,是不准确的。准确来说,应该是军户起义。因为,最开始闹将起来的,都是一些军户。三十六营的首脑,大部分原来都是军户出身。只是后来情况变了,军户的数量逐渐被消耗光了,大量的民户补充进来,才构成了以民户为主体的起义军。其实,李自成严格说起来,也不是民户,他是驿卒呢!

后来的陕西起义军,之所以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坚持了很长时间,始终没有被剿灭,和起义军的骨干是军户出身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军户和民户相比,多少有些基本的军事常识,还懂得一些基本的作战技巧,比较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单纯就打仗而言,比一般的农户肯定是要厉害一些的。

由于有这些骨干的存在,无论起义军的人数曾经削弱到多少,只要有机会,又立刻好像滚雪球一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又聚集了数万人,甚至是数十万人,基本上恢复元气。比如说在车箱峡,李自成他们就被打得只剩下几百人。在商洛山,更是被打得只剩下几十人。但是,最终,李自成还是成功入京,逼死了崇祯皇帝。

说到这里,又必须提到陕北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延绥镇的军户,穷苦是穷苦了,却又有个特点,就是民风比较强悍,凶勇斗狠,全民皆兵。这里提到的延绥镇,包括整个陕北一带,如米脂、绥德、延安、延川、清涧、吴堡、安定、保安、安塞等地。这里的民众,都是比较彪悍的,一言不合,就要动手。李自成就是米脂人。所谓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那都是流传很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