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许多山谷山洪暴发,泥石流现象增加,无法居住耕种。一大批百姓纷纷逃亡,有少数人逃到海上,有的经商,有的打渔,还有的就干起了盗贼勾当。
原来祸害的是倭国周边地区,渐渐随着活动范围扩大,渐渐延伸到琉球与舟山群岛一带。
祸害不大,只有少数几十艘船只漂过来。但渐渐有了蔓延的趋势,并且对海上的事,章惇虽是福建人,同样不大懂。
于是写了信,问郑朗怎么办。
第九百二十七章 雪(大结局三)
郑朗听到这个消息非是气愤,相反的,是兴奋。
这种心态很不正常的,在宋朝就要言宋朝,经他这一整,估计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也不会有后世那种悲惨的故事发生了。
也比较容易解决,郑朗立即执笔,写了一封回信。两条策略,一是于沿海也设立保甲法,于各州各府训练大批保丁,非是为兵源而设,一是济贫,二就是防御。
其实明朝倭寇之害,害在国内政策,导致沿海地区的百姓为了生计冒充倭寇,或与倭寇勾结,若没有这些人与倭寇勾结,以当时倭寇的真正实力,很难以为害。所以郑朗第二策便是任何人与倭国海盗勾结,全部得杀无赦。
宋朝海政是开放的,除了偶尔派使去高丽,很少打造宝船,对国外耀武扬威,可真正的足迹,就是没有郑朗,走得也不比郑和下西洋的少。因此乡绅勾结倭寇,百姓冒充倭寇的机率很小,再加上这道禁令,倭寇以后会越来越多,但不会形成多大危害。
四儿端上茶水点心,苏东坡连说不敢。
然后他又说道:“郑公,我从京城来,听到一件事,契丹派使,强令我朝从灵夏路撤军回去。朝中正在为此事烦恼。我一路西来,看到一些地区,若是官员苛刻,百姓已露出困苦之色……”
“契丹也未必可怕,不过今年是很难……”郑朗想了想,又提笔写了一份奏折,让朝廷与辽使商议,拿出三到四百万缗钱向契丹购买皮毛牲畜。
“郑公,太多也。”苏东坡看着这个数字,有些肉痛。说老实话,苏东坡还是不错的,爱民,但政治上远不及苏辙,因此担任地方官员时往往出了政绩,进入两府后有时不但办不了事,还坏了事。
郑朗说三四百万缗钱,就是财政不困难,对于宋朝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并且现在这种交易是等于贿赂性质的,毫无疑问,契丹会大宰特宰。
“子瞻,不厚不足以成功也。就是这笔款子,也未必会让所有契丹有远见的大臣苟和。不过会让一些眼光短浅的贵族与商人,游说契丹与我朝继续和好。今年虽难,一旦契丹正式出兵,那么会更难。到了明年,契丹若要出兵,甚至我心中还会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