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变法颇类似明朝的一条鞭法,甚至郑朗很怀疑张居正一条鞭是不是从免行法借鉴的灵感。

可能它是一条先进的变法,但若是这样,郑朗都不会为它担心。

就象隋朝的大运河,隋朝灭亡,唐人得利,唐朝许多法令,导致百姓怨气冲天,却被宋朝借鉴。或者王莽的变法,在后世看来,十之八九皆是先进的变法,但王莽则因为它灭亡了。

其实非是上面一句话所解释的那么简单,首先是团行。宋朝各项用度有钱帛有物资,物资一部分来自各州县交纳的实物税,一部分则是用科配和买形式获得。

士大夫耻之言商,因此和买时则是分摊给各个团行负责,团行付出义务同时,也得到一些权利,比如对各地区商业进行垄断,进出货物有权利强行分配,甚至强迫小摊小贩入行。

这个分摊过程很不公平的,有势力的大商人享有很大的垄断权利,中小商人享有权利少,却不得不交纳更多的科配、和买。中间过程里,朝廷是付出了相等的货款,至少给了一个本钱,然而在各层官府与团行剥削下,到了基层商人手中,得到的货款不足三成。也就是说谁承担的和买数量越多,亏本越大。

郑朗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与征过往行商税一样,是意思意思,减轻部分中小商人的负担,甚至明确四等以下户,无论商人工匠与农民,朝廷不得摊派任何和买科配。但没有触及其根本。

免行法则不同。

第一个强行以商铺规模盈利多少分摊,触动了各士大夫与大户豪强的利益,特别是京城地区,每年要购买许多货物,其中一半就是科配与和买所得而来,这中间的水不知道有多浑。

一旦实施免行法,无疑站在所有豪强的对立面。

若是第一个弊端,郑朗也许还能弥补,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纯粹是为了敛财。无论多少科配和买,朝廷并没有任何剥企图,只是中间让豪强与官吏层层苛剥,导致了它成为中小商人的负担之一。最正确的做法就象郑朗那样,一步步地矫正,减轻中小商人的负担,尽管它是和稀泥式。

然而免行法的执行后,朝廷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怎么办?难道朝廷派官员亲自购买?因此科配与和买会继续存在。实际免行法的幕后说开了,就是打着利民爱民的旗号,为国家在敛财。正是有这个企图,使得它远远不及一条鞭法成为史上的善政之一。也因为如此,在史上推出免行法后,执行不力,反而惹得更大的民怨。

也许是王雱想做出一番大事,也许他是看到因为救援旱灾与西北战争带来的花费,想减轻国家的负担,顺便清理一下和买科配的弊病,终于又推出郑朗最担心的免行法。

王安石略有些狐疑,吕惠卿却大力支持,正好郑朗到了兰州,王安石用快马将这条新法写在信上,询问郑朗。

这让郑朗闻到一丝阴谋的味道,对吕惠卿,郑朗一直不放心。王安石史上下台有多种原因,吕惠卿在中间功不可没,就象范仲淹一样,韩琦争老大,也是造成庆历新政失败原因之一。

郑朗立即将其中原故逐一写在信上,带给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