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税对象仍然是那些无权无势的作坊主,但有两个积极意义,将税务规范,不再交其他税务,就没有小吏利用苛捐杂税来苛剥,国家收入不会减少,若执行良好,甚至税务会增加,减少的是小吏们腰包。进一步有效保护中小产业主,使得原始的资本市场逐步茁壮成长。
其次就是规范本身,从生产到贩运税务规范起来,工商业税务制度完善,将会产生无可拟代的意义,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形成。
郑朗所做的,仅是制订了一个宽松的框架,后来怎么发展,怎么完善,要看郑朗在中书以后的成就,带来的影响,对官场风气改变多少,还有,他致仕后依然有影响力存在的,致仕后能活多少年,若是寿命短,仅六十岁,那只能出使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包括郑朗眼下所做的种种良性改革都会半途而废。若是七十岁,那么比赵顼这个苦命的娃还能多活上两年。
应当没有这么苦,郑朗教导他不要贪色,即便政务那么重,也没有交多少政务给赵顼处理,郑朗保姆式的服务,也让赵顼省心不少。那么郑朗将会产生无可拟代的影响。若有文彦博的寿命,能活到九十一岁,岳飞都五岁了。真要有这个寿命存在的话,中书再给宋朝带来前所未有的大治,顺便替宋朝将西夏解决,不是两宋危机,宋朝在他的指导下,将会出现一个历史上根本就不曾有过的怪胎。
眼下这个作坊税仅是一个框架,就象他在赵祯朝所做的那些事一样,看似的改良,实际的改革,若没有在赵祯所打下的底子,如今无论他有多少金手指,只要不想苛民,经济危机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
大家看了这个所谓的作坊税。
不算很重的税务,所谓的产值就存在着许多猫腻,倒也不怎么反对,仅是担心严厉执行举报制所引发的后果。
诏书颁发。
有支持的,第一个乃是人命案的可恶,第二认为郑朗迫于国家财政压力,敛财之举,虽开始还债,西北战事又起,任谁挑着这个担子,也会急的,当然,小吏们也不争气,若是意思意思,何苦牵连到大家?
然而反对声音又掀起。
不是说不改革了吗,怎么又来了?事实它非是改革,而是一次改良,其中的奥秘郑朗仅对几个学生与赵顼母子说了,商税法条例比较宽松,包括新的作坊税,若各种不好的现象发生,或者商税严重下滑,紧一紧,马上商税就能增加,风气能扭转。若是商税增加了,松一松,反对声音也就弱了下去,压力减轻。
自己请求在三司还呆一年,这一年必紧,然后自己离开三司,徐徐松压。
高滔滔听了哑然失笑。
她产生误解,以为郑朗惧怕功劳,功高了震主,主动往身上泼一些污水,以来避嫌,于是默然,实际郑朗这样做,根本就没有想过避嫌。
而且财政状况确实在转好。
西夏今年风调雨顺,宋朝同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秋收来临,前线战事爆发,可是后方因财政宽松,却在陆续偿还欠负。先是陕西路辗转到河北路,不仅三路承负着沉重的劳役与兵役,还关系到郑朗年底的一个计划,也就是给曾布那份策子上所写的事。再到巴蜀,主要是成都府路,其他三路几乎没有欠负,敢征吗?再到两广,欠负不多,并且是自发借给朝廷的。
郑朗在两广与荆湖路树立起一座丰碑,百姓立了许多生祠,郑朗入主中书前两年一直在借债过日子,消息传到南方后,许多人主动借钱给朝廷。数量虽不多,心意颇佳,偿还后,至少一半人将其利息捐给了慈善会,我只得本金,利息不要了,拿去做好事吧。但这却让郑朗与崔娴感到不喜。对一个大臣来说,声望高过人主,不是好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