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方法便是宋孝宗的策略,年满七十以上者,若无特殊才能劝退,都七十岁了,智慧身体皆下降,以前没有出色的表现,当真是冯唐易老?或者姜子牙?就是姜子牙也不是七十岁以后才发迹的。也有特例,象郑朗就是年满七十,估计他要退,朝廷也未必让退。

其次象咸平之时,一旦官员泛滥成灾之时,强行劝退裁减。

再者就是裁减权摄使臣及额外人吏,象一些闲置机构就算是额外人吏,还有无节制地向地方各州各县各监派驻使臣。

减少三衙官属,这一现象也很重,不仅是政官浮肿,三衙官员同时也在浮肿。

清理诸司,重新编制吏额。

当时只是随便说一说,无论那一种,实施起来都会有很大的争议,因此郑朗自己也在自嘲,乃是空中楼阁。

不过这时候,他们想到的其中一种,清理诸司,重新编制吏额。现在做的事,就是在清理诸司,但不是打着解决冗官旗号,而是打着解决政令不畅的旗号。

是不是如此?

两人皆有些紧张地看着郑朗。

说归说,说者容易,听者更觉得容易,但做下去,不知道有多难。

郑朗也知道难,宋孝一生共四次解决冗官问题,还真成功了,可每次解决,即便他是皇帝,次次都遭到下面的阻拦反对攻击。与士大夫斗了一辈子,最后向士大夫妥协了。

并没有过多少年,大家一起完蛋。什么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什么也不是了,变成九丐十儒,连乞丐都不如。明初还好一点,后来又故伎重演。然后乖乖地做满朝的狗。

知道,可不能气愤,必须得慢慢来,若这时不解决,再也没有解决的机会。

即便时机大好,郑朗还耍了一些手段。这次分流就是手段之一,裁官是必须的,分流也有一些好处,工作更细致,也安排了一些官员。如今差官两万五,能不能裁成一万五?不可能。能使差官变成两万人就不错了。当然,一旦一些小州县裁去,人口膨胀,也必须更多的官员来管理。无奈也。因此一边裁一边安排,必须控制在两万官员以下,但也不可能裁到一万五。至于真宗时不到一万名官员那仅是一个梦想了。

不是自己要裁,得让天下人呼吁裁减!

赵拚沉默不言,这时吕惠卿说道:“郑公,陛下说反思咸平之治,咸平四年裁去十九万五千名官吏,由是大治。若没有裁减这么多官吏,一年国家得支付几千万缗,如何利国惠民。我以为郑公既有减裁州县之意,也非是不对,一些州县当时设立有各种原因,虽偏狭之,不得不设,如今不需要了。这些州县可以减裁,为何一边裁减,一边又使地方官吏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