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不知道,言臣复振,仅是此次官员改制的一部分。

郑朗在胡思乱想,想到后世种种制度,什么立宪制,议会制或者平均制,在宋朝根本不能实现。不是中国就实现不了资本主义制度,或者民主制度,但无论谁来穿越,都不可能实现的,即便此人是君王,真实现了,国家会立即崩溃。能实现,最少在一个十分完善的制度下,科技力大肆发展两三百年后,才能真正实现。一时一世则是休想。

思来覆去,最终所做的,便是将封建制度完善与改良。什么民主制之类后世的制度统统见鬼去吧。

今天赵顼要说的,便是改良的一部分。

宋朝官员有许多问题,机构重叠,无定员无专职,有许多徒有其名而无所事事的冗闲机构与官员,二是在其官不领其职。熙宁变法时,王安石在一片反对声中,没有敢动,只要将各个机构恢复职能就满意了。赵顼隐隐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元丰三年,进行了改制,这便是鼎鼎大名的元丰改制。是省了一些钱,可行政效率不但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拉,实际省的钱远不如冗政所带来的浪费。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改制。

郑朗没有采纳,改一个官名做什么,主要还是服务于政令,使政令畅通,提高办事效率。

第一步改革便直接针对了冗政而来。

但在说改制之前,则是先说另一件事,赵顼继续道:“诸卿不用夸奖朕,说正事。想要言路畅通,恢复台谏功能还远远不足的。台谏就算朕使它员额满员,达到庆历颠峰,也不过三十几人。如何眼听天下事,耳闻天下事,做朕的眼睛与耳朵?”

富弼狐疑地看着郑朗,试探地问:“陛下,想恢复监察司?”

“那是必然恢复的,但朕还看到一样事物,使朕看到听到全国种种情况,报纸。时至今日,各州都有人上书请求办报,但报纸只有三分,使朕看到的仅是京畿与两浙的一些情况,对其他各路仍然不清楚。朕想下诏,准广州、桂州、潭州、益州、江陵府、京兆府、并州、真宗府、青州、扬州十州府成立晚报,以便使朝廷听从民间声音,补漏拾遗。但有两个前提,不得宣传十恶不赦的内容(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十恶),违者必查处,不在十恶范围内,则鼓励百姓士子大胆进言,替朝廷广开言路。一些有用的策略,朝廷不但可以采纳,还可以提拨这名士子进入仕途,以广塞国家人才。”

“此议甚妙。”吕诲与诸言臣再次站起说道。治平年间最困难的时刻,三家报纸可帮了许多大忙。

其他官员一起看着郑朗,若此,以后做官更难了。郑朗微微闭眼,作不知状,若是报纸遍地开花,带来的效果岂止是替朝廷广开言路。它的意义不可想像。

赵顼又说道:“此其一也,其二因为乃私办报纸,有能力办报者皆是当地富户与巨贾。仍贾商中多有奸肖之辈,因此还有一个前提,参与办报者必须是当地善户。非是善户者不得参加,若是进入报社后,嫡亲当中有参与高利贷者、为恶乡里,或者所犯十恶者,一律除免。”

依然还是郑朗的建议。

史上神宗朝,有几句名言,王安石说了超前的一句话,不加税而国用足。文彦博则说了一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放在宋朝,很迷惑人的,郑朗也曾说过,天下非是天下人的天下,乃是天下精英的天下。

这不是中国的悲剧,即便所谓的民主国家,同样适用。是实情,但要矫正,如同宋朝的制度一样,最好能给一些贫民百姓的机会,那么社会矛盾便会减弱。

第二次修中庸时,郑朗就抛出这个观点。天下还是天下人的天下,仅是天下精英占主体作用,剥削底层百姓利益的同时,也要给他们一条生路,给他们感恩的心情,国家便会稳定,子子孙孙不会因为国家再度出现兴亡,而象唐朝五姓七家那样,消失在历史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