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咸丰时陆续地发生多起决口,最严重的是咸丰五年,由于连防暴雨,上流支流洪水不断注入,河水暴涨,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一分为三,一由曹州赵王河东流,另两股由东明南北分泄,在张秋汇合穿运河,强夺大清河于利津入海。

这个问题以后郑朗推动了,还会面对,若是北方不保护环境,人口更稠密,即便郑朗此次用心良苦,两三百年后黄河仍然会出事。

最后一次地球人都知道了,抗日时老蒋炸掉的花园口。

郑朗徐徐答道:“我认真的看过许多地方,北流必然不可,若不束水,河沙沉淀得快,北方河床也会迅速抬高,早晚要出事,若束水,没有很好的地势借助,强行筑堤,一旦水大之时,太行山诸水汇合,必会出现崩堤。要么入南去,南方淮河更加薄弱,一旦将黄河南引,两淮之地,生灵涂炭。只有一个办法,往东去。以前朝廷有臣工提议重开黄河故道,现在黄河故道依然有水东流,不过八分的水从东北流入大海,仅剩下二分。冬季时都出了枯水。原因很简单,整个河床与周边的地势皆因积沙将其抬高。若再开故道,纵然花了许多钱帛下去,因其地势,还得会出事。因此臣想到了济水,治理之策,中游束水,下游泄水。水小时,中游水势束住,到了下游利用比较清澈的济水再次冲刷,使其河沙迅速冲向大海。水大之时,利用运河调剂分水泄洪。同时也节约了部分工程量。”

一旦通过运河调剂,北边黄河故道与南边淮河也要重新修葺,特别是淮河,会起到重要的分担作用。洪峰到来关健之时,那怕分泄了一公分的水位,河堤也就保住了。少了这一公分,河堤必将缺口。

“合河入济啊。”赵祯不由地一呆。

黄河故道与济水相隔也不过一百来里,最窄的地方仅是几十里路,一在北一在南,但就没有人想过合河入济!

然后几个脑袋再次爬到桌子上。

赵祯的头与富弼挤在一起,边上韩琦挨着,还不停地拱,每拱一次富弼脑袋就往赵祯脑袋擦一下,赵祯右边还有一个大宋,他是一个老实人,主动保持着一段距离,可距离也很小很小,庞籍直接将张昇扒开钻了进去。

陈旭与几个御史也不顾得弹劾,凑在边上也想挤进去看。

自古以来,中国几大河流,长江,黄河,郁水,郁水在南方,太远遥远,其次是淮河,然后不是到海河,海河此时仅是几条支流会合的河道,还让黄河给强霸了,成了黄河的东北流,其次就是济水。

自古以来,济水流了不知几千年几万年,黄河也治理过数次,就从来没有人想过引河入济。

其中数人,包括富弼等人,对治水还是懂一点的,没有办法的事,如今的官员是全能者,想做一个好官,什么都要会一点儿。

看着地图,然后细想着郑朗整个计划,最后富弼道:“似乎是一个妙法。”

兼顾地势,冲沙,节约了工程,虽然上治黄河两条原道,下治淮河,抛开对治理黄河有利的一面,本身治理这数条河流,也会对当地的灌溉与水利产生积极影响。

果然是一哥啊,出手非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