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容易的,为了此次行刺,西夏动用几千缗钱,几十名相关的人手,经过无数的深心熟虑,才勉强实现。

开封府暴怒,这时候发生许多事了,包括公主失踪,再加上京畿要地若大的行刺案,赵祯大怒,责派官员前来盘查。也成了一个无头案,张平孟从陕西还没有回来呢。即便回来,也马不停蹄去了南方,根本就没有返回京城,谁能想到他身上。也许以后最终能查出来,但没有几个月时间不万万不能的。几个月时,足矣让张平孟实现对西夏的承诺。

来到潭州后,郑朗已经正式对付梅山蛮,看到张平孟履历,十分耀眼的履历,他非是神仙,也时常犯错,没有想到其他,立即给予重用。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数……

第七百一十七章 相会(上)

与后来王安石想法十分相似。庆历数年西北战争,给郑朗带来更多的思考。国家没有雄厚的财帛积余,就没有充足的经济发动大战役,征服西夏。仅是西夏呢,若收复幽云十六州,所需的经济更多。

历史就有借鉴,汉楚相持,最得力的人乃是萧何,他在后方的经营,使得刘邦前线百战百败,汉政权不至于崩溃,最后有韩信之力,可数年战役,也将楚的元气磨尽了,这是看不到的真相。

三国相峙时,皆在努力经营各自的大后方。

除非唐朝,那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统天下的,可是那一朝那一代有那么多的精兵猛将?说不定狄青放到那个年代,也能虐死。

宋朝周边环境就相当于一个放大版三国。契丹、西夏与宋,至于大理、吐蕃、交趾、高丽、回鹘,他们算是二流国家,还有占城等等,更可以忽略不计。三国对峙才是这时代的主流。想在军事上一朝一日将对方奸灭,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主要还是拼自己强项,经济。

这一点郑朗比王安石有优势。

有金手指。

时间更长,其实自去太平州时起他就在一点一滴地改变,若不出意外,他的政治生命能接近七十岁,五十年时间的经营,而给王安石的时间仅是十几年时间,同样一幅作品,一个人用五年时间完成,一个人用一年时间就要完成,前者与后者完成的精细度能相比否?

南下是重要的一步棋,重中之重不是两广,而是荆湖路!

两广好,可离京城太远了,不象荆湖路,有湘水、长江与大运河,就是粮食也可以运到京城。

荆湖路有多重要,仅说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