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分权。

狄青走了后还不行,必须将权利分化下去,特别是这么多钱帛,若用来谋反,可以做很多事的。但交给了田瑜等诸臣,郑朗就不能掌控,谣传自破。故郑朗返回桂州,这也是一种高姿态。

郑朗又说道:“诸位,虽前期准备完善,可工程零碎,一旦实施下去,会必引发诸多纠纷,要注意调解,持公平之心。到了明年春天,工程基本能草工,百姓开始春耕播种,诸项事务也就落实了。”

说完,商议一些细节问题,第二天郑朗便离开广州,乘船返回桂州。

狄青还要准备准备,没有走。

郑朗将狄青与司马光喊到家中,让他们坐下来,说道:“狄将军,这大半年来辛苦了。”

“郑相公,不敢当。”

郑朗又看着司马光,说道:“君实,你也辛苦了。”

“郑相公,谢谢你。”司马光说道。心中戚戚,差一点就将命丢在特磨道。

“你做事踏实,学问渊博,这是你的强项,可行事略过保守,故我让你前来磨练,开拓你的思路。不知道未来有没有战争,否则我会将介甫喊来,让他看一看战争的残酷。”说完,又看着狄青说道:“我将写一封奏折,你站在我边上观看。”

“喏。”

郑朗让月儿拿来笔墨纸砚,开始写奏折。首先说战事,梁适说岭南平安无事了。非也,交趾野心勃勃,不可小视,况且还有梅山蛮,这两战皆凶险。我对军事不是梁适所说的那样精通。现在因为某些人用心不诡,不得不将狄青调回京城,但还要派一名名将过来,张亢。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又说朝中缺少能征善战的武将,南方虽有祸,仅是疥癣,割除时会痛,但仅是痛,不关系到生命危险。北方才是最致命的,无论西夏或者契丹,皆不可小视。虽有些将才,可仅善长于指挥步兵,能有大局与谋略,并且善用骑兵者,仅狄青一人。未来在北方作战,必用骑兵。此次诬谣一案,狄青又是一个武将,挤身于朝堂之上,必受文臣排挤。望赵祯三思,要善待保护好狄青,不是为了狄青,而是为了宋朝的未来。

将狄青与宋朝未来划上等号!

“郑相公……”狄青感动得不能作声。

郑朗这些话是发自内心的,也料定狄青回去后,不是好事,会很惨很惨。他性情又刚烈,身上多处带伤,一旦受到打击,会与王忠嗣一样,命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