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又说道:“你派侍卫前去余靖府上,让他将城中所有大夫一起喊来,还有将城中一些关于医学方面的书籍一起抱来。”

“好来。”

过了好一会儿,余靖带着许多书,以及十几名大夫到了郑家。

郑朗说道:“大家坐吧。”

众人陆续地坐下。

郑朗开始与大夫们讨论如何治疗疟疾,讲着讲着,牵涉到中医的方方面面了。余靖却意识到其中的价值,说道:“别急,别急。”

“干嘛?”

“行知,记录下来,记下来。”两广问题多多,余靖作为岭南人氏,怎能不希望家乡变得更好?对郑朗种种做法,也没有郑朗所想的那么黑暗,十分配合的。这也是余靖在史上,于两广任职政绩赫然最重要的原因。

岭南有种种弊端,特别就是病患。百姓喜巫,不喜医,每年都有无数百姓因各种疾病而去世。包括韶州。看到这种情形,余靖心中着急,同为韶州的名相张九龄还想家乡变得更好,修了大瘐岭古道。可自己呢。今天所讨论的看样子牵连甚广,甚至对岭南医学发展都会起到极大的帮助,再者郑朗此时在两广威信越来越高,会扭转两广这种落后的医学观念。

因此备下笔墨,开始记录,怕自己一人记不下来,又派人喊了小吏过来帮助记录。

但主要的还是针对疟疾。

包括本草纲目里的常山汤。

常山汤也不能根治疟疾,可是正因为这些药方一一送到前线,起到延缓作用,吊住了许多将士的性命。

并且这几天的讨论,一张张药方传了出去,几乎成了中医界的一场盛典,最后周边许多州县大夫一起跑到桂州来,一是想看看郑朗的样子,二是心中佩服郑朗,果然是宋朝学问最好的人,连中医居然也懂得不少,三是想过来学习。

接下来几天,郑朗几乎闭门不出,专门与大夫们交流,晚上又抄写《本草纲目》。直到洪州将那些药玉运过来,郑朗这才出门观看。看了看,有许多器皿不标准,不能用了。将这些器皿丢弃,留下一部分有用的器皿,接着又命人搭建几间屋宅,准备试验。

但防止万一,依然钻进各种古方里研究。

又自特磨道到桂州开设一条通道,提高传递速度。然而一天天地传来不好的消息,每天都有上百名士兵死在病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