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酋首还不清楚这一意义,不发一言,但更多的酋首响起一片议论声。
这个办法是仿照南宋制度,四川离杭州太远,在成都设司主持省试,通过者直接送入杭州参加殿试。名额也不高,有可能仅占省试录取名额十分之一不足,但整个两广经济落后,教育更落后,历年省试考那会能录取到四十人?
其实这条制度的意义便是联系。
两广用人,一是处罚的官员,二是出身南方的官员,三是当地人,既然用当地人,为何不用“天子门生”?使南方与中原紧紧包容起来。若能实现,两广许多子弟将会有出人投地的机会。但还没有下一句来得震撼,郑朗压压手,让大家停止说话,继续说道:“另外某将在桂州设一学院,从中原广招大儒,传授岭南子弟学习,某也会时间来此,教导诸位子弟。”
天子门生太遥远,但宰相门生就在眼前。
所有人懂了,一个个站了起来,手舞足蹈。
第六百五十六章 远来客
余靖听到这里瞠目结舌。
郑朗没有认真思考过他这样做的意义,直觉地做了,从太平州到杭州再到西北,多将相关的人召集起来开会协商,这是后来的民主或者是共和风气,宋朝官员并不是这样做的,将门一关,开始造车,然后执行,大不了下去看一看,再做一些修政,那就是好官了,肯定不是真正民主,却给人或多或少尊重的感觉。
做得好,会起到更多的作用,例如现在。
一个峒主大着胆子问:“郑公,你能在两广呆多少时间?”
郑朗和颜一笑,说:“我来不仅是平叛,而是带着皇上的圣意,前来治理大家,给大家一个幸福的生活。既然来了,时间不会短,有可能两三年吧。”
不短也不长,想做宰相的门生,快点加入,否则过了这个村便没有这个店。
孙抗、宋咸、朱寿隆、元绦等人虽不算是顶级的良吏,算是好官了,但听到郑朗第一条后,也是惊讶万分。
郑朗却在看着各个蛮首的表情,来到岭南后,看到许多坏现象,也看到一些好现象,如同秦州蕃子一样,因仰慕汉人喜借汉人种,岭南诸蛮对汉人没有想像的排斥,一些蛮人也多喜欢汉人的服饰,不少人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尽管是南方式的宋朝话。
只要用心的包容,汉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