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郯,你敢不敢再罗嗦!再罗嗦,一顶以恤民为本大帽子就能将你活活压死。

包拯看了郑朗一眼,以恤民为本肯定会赢得郑朗赞成,但公开赞成,也是对自己表示支持,胆子更放开了,继续说道:“信取横议,若命令轻易数改,无信于天下也,而又欲复从前弊法,关中生灵何以措其手足乎?臣也曾细思范祥前后所奏,事理颇甚明白,但于转运司微有所损,以致有异议也。臣非是害怕有往来劳苦,妄有臆说,所贵者为国家惜其事体,不欲徇一时之小利而致将来大患也。”

说完退下。

这么好的盐法居然要罢废,包拯感到可惜了。

实际还有一套更完善的盐政改革,知道的人仅是庞文陈与赵祯四人,放在存档里。包拯不知道的,在他心中认为范祥此法乃是宋朝立国以来最完善的盐政之法。

随后包拯到了陕西,不但没有听从何郯之言,变动范祥的盐法,反而益所变法,但请商人入钱于延环八州卖盐,而不是原来范祥的隔离区。又复令诸边州兵士严禁私盐通道,从源头堵起。不查则罢,一查触目惊心,虽范祥考虑周密,仍百密一疏,有的小吏与兵士相互勾结,用西夏价践的白红私盐充作官盐在禁榷区销售,又哄抬盐价,朝廷不得利,而盐却踊贵。于是索性放宽,全部施用通商法。

又进言三京(大名府位于河北除外)及河中等处仍有官员用通商法卖盐,盐政混乱,自今禁止。河中乃是解盐重要门户,三京乃是国家最重要的所在,必须让盐价稳定。所以抛除通商法,一律采用禁榷法。对此议,三司官员认为京师贾商罕至,没有胆量来,可是盐价踊贵,请继续象以前那样公私并贸,余则禁止。听从。

实际是三司的借口,京师人口密集,有几百万之众,敢用通商法行商的商人都有着强硬的后台,若是强行禁之,必引来更多的反对声,三司没有胆量执行包拯的提议。

即便有包拯等人的支持,此次盐政改革时断时继,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对此,郑朗也表示支持,但一直未出面,急不得,如果让天下权贵痛恨自己,最终会落得王安石一样的下场。无所谓了,大不了回家就是。可这样一来,什么事情做不成,不值!

九月末,朝廷得到南方急报,侬智高入侵邕州!

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佑之治(五)

郑朗兼着西府之职,兼管军事权,所以接到急报后,庞籍派人通知郑朗。

但包括庞籍在内,都不是很在意。

这些年时有蛮人叛变,宋朝君臣习以为常了。但郑朗没有马虎,亲自来到枢密院,前两年派了许多斥候前去南方,这些斥候带回大量情报,至少情报上已经做得很出色。

郑朗将这些情报找出来,拿回家一一整理,第二天于都堂将诸相召集议事。

先将整理好的情报传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