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以安抚灾民为主,又陆续发下大批药材,大灾之后往往多有大疫,一旦瘟疫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种种措施不可谓不细,但代价是沉重的,朝廷花费了大量钱帛。
然后议铁钱事。
先是郑朗所议,请罢河东铁钱,朝廷准议,罢治铁钱官炉,然市面上有许多铁钱在流通。若是朝廷回收,损耗巨大,只好坐视其继续流通。但当初之所以罢铁钱,非是铁钱不是钱,这是一个货币,只要没有弊端,纸钱也能做为货币。关健一是铸铁钱利大,私铸钱者多,二是契丹铸就大量铁钱,涌入宋朝,与宋朝铜钱兑换。
不收回来,这种情况仍然在发展扩大,因此转到并州做知州的郑戬上书献了一策,河东现有铁钱且以二当铜钱一,先行一年,再以三当一,再行一年,以五当一。
泽州知州李昭遘又上书说,河东产石炭(煤),民多以烧石灰为业,家有橐冶之具,盗铸者莫可制止,而契丹亦能铸铁钱,以易并边铜钱而去,所害尤大。
于是翰林学士张方平、宋祁、御史中丞杨察与三司使叶清臣先后上书言铁钱不可再流行,对于已经在流行的铁钱,请陕西与河东以小铁钱三当铜钱一,陕西与河东官炉皆罢。又罢商州所铸黄铜钱,也就是一种含铜量极少的劣质铜钱,当初为了铁钱流通,起初铸了一批大钱铁,成本与铜钱相差,准充其与铜钱一样流通。
朝廷准旨。
看起来是好的,小铁钱以三当一,成本还略略超过铜钱成本,至少契丹是没有办法用铸铁钱易边赚取其中差价了。
实际这是朝廷失误,百姓买单的最好例证。
就象击鼓传花一样,朝廷为陕西战役所迫,铸了一批铁钱解了少许的燃眉之急,契丹赚了不少钱,一些私铸者也赚了不少钱。可这些钱在百姓手中,诏书一下,财产立即缩水三分之一。
诏书出,百姓怨之。
郑朗无可奈何,钱铁与大铜钱是张奎与范雍弄出来的产物,庆历年间战争开始,国用不足,范雍上书请铸大铜钱,以一当十。划算啊,但这是货币,怎可如此儿戏?张奎又借后蜀之例,请铸铁钱,一个个对货币不懂,以为这样做是谋利,铸造工艺又不精,钱钱粗滥,这才为私人铸钱币与契丹盗铸钱币提供了机会。
但宋朝庞大的商品经济,以及铜钱多方流失,包括流向诸国,以及还钱为器,铜钱一直不足,史上后来又铸铁钱,又有交子,以及楮币。想要整顿这种混乱的货币关系,只有一条,银行!
而且银行必须有充足的金银铜币兑现交子,否则以现在百姓的经济观念,又得非出大事不可。那么需要多少铜币?不是宋朝一年一亿多贯税务那么简单的,朝廷税务有可能仅占国家收入的百分之五,甚至不足,另外各大户豪门一年收益有可能要战去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其余的散落在各处三四五等户手中。
也就是最少需要铜币,或者等价的金银,达到二十五亿贯以上,才能满足宋朝的供给。现有的铜币与金银全部流通起来,有可能还会差口十亿贯以上的货币或者准货币。现在因为平安监,一年铸币九百多万贯,再加上金银,有可能一年会有一千五百万贯新的货币产生,可至少有三四百万贯又回流到其他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