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兴宗得意的微笑,说道:“既来之,则安之。”

郑行知,你好好呆着吧,想回去?没门!

但想用郑朗,不能将郑朗逼急,郑朗进,他便退,郑朗退他便进,说:“郑卿,无妨,若你不主持也可以,朕派其他人主持科举,你从边指导即可,然后配合考官审卷。这也是两国友好交流,相信你耽搁一些时日,南朝天子不会生气的。”

“容臣禀报我朝陛下,才可答应。”

“准。”

辽兴宗很高兴了,只要开了第一步弓,你还有回头的箭么?说完回头与萧惠、萧慈氏奴等重臣相视一笑。

在皇城里,辽兴宗大肆款待郑朗,还将契丹高僧惠鉴喊来作陪,辽兴宗喜欢儒学,也喜欢佛教,于是封这个高僧为检校太尉。郑朗钻研过佛法,与惠鉴交谈。

大和尚对他很狐疑,问:“郑相公,老衲听闻你在杭州排佛?”

“老释教人向善,我怎敢排佛?对老释我皆很喜欢,只是不喜佛门子弟一些不法行为,天门寺的诸僧们行为让我十分失望,我在杭州,又有一些僧众挟民勒索本官,这才有了辨佛会。我辨的是真佛,而不是一些作威作福的假佛。”

“郑卿,说来听一听。”辽兴宗产生兴趣。

想听佛法,最好不过,郑朗细心地给他讲解佛法。也很小心的,不能真的蛊惑辽兴宗去做和尚,那么旁听的契丹大臣会将自己撕吃了。主要说的是积善行德,因果报应,又用儒家的仁爱,以仁为本论证。辽兴宗不是说不能马上治天下吗。就此引起话题,开国之初,必须用武力,但开国虽难,守业更难。守业必须要爱大臣,善待大臣,大臣才肯为君王服务,善待百姓,百姓才能忠于国家。这样说肯定没有问题的,杂以各种儒家经义,佛教经义,说得天花乱坠。

除了少数孔武有力,文学却不及的武将外,所有大臣全部听得津津有味。

辽宗再次听是目瞪口呆,连惠鉴都不停地点头。

只要不排佛就行,说佛家的好,而且说得如此有味道,为什么不赞成?

说完了,辽兴宗更加欢喜,拉着郑朗的手说:“朕恨不能早见到卿。”

太对他胃口了。

宴甚欢,过了许久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