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再上奏说,淑朋附夷简,在三尸五鬼之数,朝廷今天清明,为什么要用此人。若用文章之士为学士,得一两人足矣。若全无文士,皇上你亲自用大白话写诏书吧,也能显示古朴之风美。自古有文无行之人,明主都不用,比如徐铉与胡旦。淑居开封,仅是一府之在,今在朝廷,是为天下之害。陛下,你想要使正人安心作事,将这个人外贬吧。
赵祯无奈,下诏让李淑知寿州,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没有行。
欧阳修又说道,外边听说陛下将李淑除寿州,人人鼓舞,皆贺圣德,因为李淑二三十年,出入朝廷,奸险倾邪,害人很多。一旦见人主去于左右,莫不欢舞雷动。可是中书自相顾避,不去施行,让人失望。臣请两府奏事时,特出圣旨,直除一外郡,使天下皆知此奸邪秽恶之人,是陛下自除去,以彰显圣明之德。
不但奸邪,阴险,连秽字都出来了。须知,这个秽字一般士大夫耻于说出口的,不亚于后世口语中带出了一些生殖器的名称。
李淑让欧阳修三炮轰惨了,连说话都不敢大声出气。
郑朗奏折到了京城,欧阳修再次上书,臣自军贼王伦败后,屡次上书,害怕盗贼渐多,请朝廷早为防备。不是臣一人独言,前后言者甚多,可朝廷皆不施行。而大臣又没有谋划,果然近日盗贼纵横。京西张海郭邈山劫掠焚烧未平,桂阳又有蛮贼数人,夔、峡、荆、湖各奏蛮贼皆数百人。解州又春未获贼十余伙,滑州又闻强贼三十几人烧劫沙弥镇压,许州又闻贼三四十人劫椹涧镇。京东今岁自秋不雨,至今麦种不能种植下去,江淮自伦贼之后,继以饥蝗。陕西灾旱,道路流亡,日夜不绝。似是此等,将来盗贼必起,是见在者未灭,续来者更多。今天象又呈天下大兵并起之数,兵端呈于下,天象告于上。朝廷却当没这回事一样。
实际情况仅说对了一半。
随着各种措施落实下去,还是有义军或者强盗出没,毕竟各州县官吏能力有大有小,有的没有做好,百姓逼急了,依然在为非作歹。但盗贼出没情况在下降,京西诸州渐渐平息。至于夔荆等处蛮子谋乱,就是太平之时,他们也会时乱时复,与眼下的时局并没有多大关系。
但旱情确实很严重。
然后又说道,两汉之法,凡是盗贼并起,人民流亡,天文灾异,皆责备三公,或诛戳,或黜放,以谢天下。陛下圣慈,大臣避免重责,但正是不肯威刑大臣,由是官吏怠慢软弱。若不早图,恐难后悔。御盗者不过四事,一是州郡置兵为备,二是选捕盗之官。三是明赏罚之法,四是去冗官,用良吏,抚恤疲民,使不想为盗。
至于张海之事,杀官劫仓,谋乱反上,虽已率众降,但国有大制,首恶者必严惩不怠。
其他人放就放,可一些首领不能放,必须杀死。这就是欧阳修的想法。
章得象却认为不能惩处,毕竟郑朗承诺的,虽然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提前有旨书着郑朗便宜行事,事后又请示朝廷,也合了规矩在办事情。况且打下去,若是全部抓获还好一些,抓获不了,这三千多人四散而逃,主力部队即使奸灭,一股股小部还会继续遗害四方。每打一仗也要花很多的钱,兵器的消耗,死伤士兵的抚恤,立下战功将士的赏赐。能不打,招抚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赵祯认为有理。
忽然默不吭声的贾昌朝也开口说话:“陛下,天下以治为本,以仁为本,虽然张海作恶多端,又拘于军营,郑朗代天子出征,不但是剿灭盗匪,也是替天子行王化之道,臣以为做得很得当。”
大有用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