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朗甚至怀疑范仲淹一心想与元昊求和,有没有受此人蛊惑。
这中间的许多真相,到现在朝廷还不知道,这是郑朗第一次将经过真正说出来。
赵祯会不会脸红,朝中大佬会不会羞愧,天知道了。但韩周一定会很悲催。
山遇惟亮凄惨的遭遇发生后,想一想,还有那一个贵族愿意再投降宋朝?终于元昊上下齐心,一致决定对宋朝讨伐。
仅郭劝一人,就当抵十万兵。不是宋兵,而是西夏兵。
但将这件事细细翻出,也不是对付郭劝,一是商榷对西夏的重要,二是讥讽朝廷的苟和求安。
接下来是另一件事。
通过审讯,也是宋朝第一次得到这么多俘虏,从他们嘴中能掏出来许多有用的情报。
为了得到更多消息,郑朗派了三百个有头脑的士兵轮流刑讯逼供。
这些消息继续在逼供整理中,但先禀报一件事。
打了几年战争,西夏经济正处在崩溃的边缘,由于征调许多青壮年劳力,这些劳力不是宋朝的募兵制,而是纯粹的兵役,百姓不得耕牧生息,土地荒芜,禾稼歉收,牲畜死亡,百姓无以为生。甚至国内有百姓唱起十不如歌谣。宋朝不好过,西夏更不好过。
若是麟府路坚持下来,泾原路大捷,西夏会更加困难。
在此,郑朗顺便又说了一些商榷的消息。
西夏主要收入是卖马卖盐,以前还有宋朝的岁赐,正常的岁赐加上一些赏赐,也不少,一年好几万贯。但商榷有的要征税,有的禁止数量,比如盐。李德明时鼓励私盐私商,扩大出口数量,换取财富。也就是窃市与走私,这为西夏人敛得很多财富。与契丹人交易数量不大,两国产品皆有些重叠。但还有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又为西夏敛得大量财富。
这些财富是用来做什么的?
它成了元昊最初用来与宋作战的最大本钱。
但宋朝禁榷后,窃市与走私还存在,规模极度缩小,商榷禁止,部分西域商人改从南丝绸之路从吐蕃境内绕道经过,西夏收入也在严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