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很直接,赵祯只好再次苦笑。

郑朗说得似乎有理,可谁敢用武将?不但是张士逊,自己也不敢用。

之所以罢王德用,还有另一层原因,他呆在西府太久了,所以自己才默认的。

不过没必要向郑朗解释。

郑朗继续说:“这是度,避免不了,但法是不能不顾国家,杨偕之进谏,是不顾国家的争斗。夏竦的品德不及杨偕等人,然而臣观去年的邸报,上书的数人当中,唯有夏竦对西北的认识最为清醒。如果不顾国家利益,只要自己反感的就要打倒,非是进谏,而是一种很严重的戾气。这种后果有可能比郭劝之举更严重。”

“朕明白了。”

“陛下,西北的局势是猜测,再过几天,等到西北奏折进京,才能做决定。陛下让臣进宫谨见,除这个问题外,还提了蔗糖的作坊……”

“你说说。”

“如臣猜得不错,自此以后西北战火将会不休,国库这几年多灾多害,很是空虚,想要应付西北的军事消耗,无非有几条途径,节减开支。想要节省开支,节约内宫开支远远不够的,只有改革冗兵与冗官。然而战争打响,不是冗兵,反而需要更多的兵员与官员。”

“是啊。”

“那么只有加税,只要陛下想加税,上面加一成税,摊到百姓头上最少加了五成税。”少年时郑朗反复也与赵祯说过这件事,但郑朗离开时间长了,赵祯自己发生的事情也多,大多数淡忘,如今再次提起来,赵祯黯然点头。

此时的赵祯绝不会愤怒,如郑朗所说,那一朝那一代都有,宋朝在厚养官员的状态下,算是比较好的。

更不会指望每一个官员都有郑朗的能耐,这几年郑朗在下面搞出许多事,为什么没有大臣敢反对,因为搞出名堂,各种税务钱粮,恐怕为朝廷带来一千多万贯的收益。

钱挣得多,花得也多,朝廷国库还是很紧张,不会多出一千多万贯。所以有的大臣也会想到一个问题,没有郑朗替朝廷挣来这么多钱粮,会是什么样状况?

赵祯眼神柔和起来,说道:“这几年,你也辛苦了。”

“论辛苦,陛下才是最辛苦。”郑朗叹息道,小魔女在他身上撒了尿,换了赵祯穿的便衣,穿回去崔娴与杏儿都不相信,一个皇帝怎么穿这种衣服。又徐徐说道:“陛下,所以最好不要加税,平安监的契股能为朝廷敛一部分财,但不是时候,可是蔗糖紧俏,臣听闻契丹人与倭奴国人也产生了兴趣,所以臣认为可以放一放。也不能放开太多,否则供大于求,损害契股的利益,也损害朝廷的利益,臣认为在遂宁与杭州再设两监足矣。以后根据情况再作调控。到秋后再放开一部分平安监的契股,虽不能满足西北的军费,但能缓解一部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