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确很有实用性,可很多地方赵祯不是很解,书中也因为略有忌讳,没有说得清楚。比如冗兵,直指冗兵之患。
冗兵之患,当真赵祯不知道?
知道,但他不敢动。
受党项与契丹之逼,不得不在边境上驻扎大量的禁兵、厢兵与乡兵,还有少量蕃兵,边境驻扎的军队越多,与之对应的京城禁兵就要更多。这样才能形成平衡之道,否则对边境上那么多兵力,赵祯心中同样很害怕。
论兵革之道,自己懂什么?
郑朗也说过,除自己那个大伯祖外,祖父用兵已稍逊一筹,父亲更不行,澶州之围正是父亲胡乱插手导致的。赵祯也不气,是直臣之言。若失这份刚直之气,只对自己拼命维护,说自己多好多好,赵祯反而瞧不起。
父亲不懂军事,自己更不懂。
边境之兵削不得的,若削,只能削京城的驻兵,敢不敢削?
这个忧虑困扰着他一生,事实后面庞籍着手削冗兵,可削着削着,溺于党争之中,悲催了。虽是小吕夷简,最终缺少吕夷简的厚脸皮,然后下台。但中间赵祯作用不可忽视。
虽然他在众里寻度,最终找到这个真正能吏,也没有用好。
至于韩琦,只是无敌,别当真。只要将韩琦当真的人,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
或者按心理学分析,他对军旅不懂,内心产生害怕与不确定性,故主动维护着这个冗兵系统。
是不是对的?显然错了,宋朝最强大的军队是西军,与党项人长期作战培养出来的战斗力,而不是禁兵。当真强敌到来,几十万禁兵会起作用?或者出一个安禄山,率领十万西兵起乱,京城的禁兵能抵抗得了?
不起作用,养它做什么?
不如少养一些军队,让他们上战场打一打,再调回来,少就能给以厚待,少就能挑选精兵,少就能有效的管理。想一想,八十万禁兵,压缩成四十万,是不是精英,八十万禁兵的供养,拿掉二十万人下来,朝廷会少多大的压力?将另外的二十万人供养放于其他四十万人身上,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四十缗钱一家人不死不活,六十缗钱一家人就能小康。没有后顾之忧,士兵作战时会不会更加不要命?
但不是郑朗现在说的,他只说中庸。因此赵祯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