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试一试,其他州不能学习,一没有太平州如今的财富,象一些穷困的山区小州,一年也许还没有四万多缗钱的税务,如何实施以钱代役?
太平州差役不重,比较容易实施,一些边区州府不但有差役,还有弓箭手等役,太平州是五十择一,这些州府是十择一,甚至五择一。怎么用钱代替?
郑朗给了百姓巨大好处,有了威望,所以执行务例时,百姓支持。但象这样的知州知府是凤毛麟角,没有威望,纳钱时恨不能以一当十,征役时恨不能以十当一。如何实施?
郑朗在修中庸,书没有看过,但听到儿子一些书信提过,主要讲包容调剂,公平之心。所以行事很公平,比如将役分为几等。有的加钱,有的钱少,象耆户长不但大肆削减,钱也少,仅二十缗钱。
做事细心,新差过来,教他们律法,教他们识字,让他们习武。这是一个国家未来最重要的栋梁之材,让别人如何做到?
少了这五条,能不能实施?
仅一个贪墨与讨要政绩,就会生起无穷的风波。
对免役法吕夷简不了解,可他尝试过变法,还为此吃了很多苦头。
郑朗在信中又说得很清楚,一下子联想到这些。
总之,在赵祯一朝,论吏治之能,唯有吕夷简为第一,其他人只能争第二,第一想都不能想。比如黄河决堤,这么大的事,还是在三路大旱大蝗之后发生的,让他弥化于无形之中,这就是能耐。与之相比,可以看到十几年后黄河第二次大决堤时百官的情形。无他,才干不足也。
但可以让郑朗尝试,在郑朗手中不会出差错,再过上一段时间看,十年八年,换了好几任知州,再看看几任知州过后,是什么情形,才能吸收经验与教训,慢慢地在全国逐步推广。
原因还是不知道,后果也不知道,只知道会很麻烦。
所以用了逐步二字,也就是过了十年后,才能一步一个脚印,零碎的在一些州府推广,不是全国。
从吕夷简私心角度,正好郑朗提出两个要求,若一个不答应,也怕郑朗对他进行怦击,让范仲淹咬得怕了,最少要答应一个。
这才是赵祯最后默许的真正原因。与民意无关。
郑朗留任,是赵祯还没有考虑好,百姓央请,又是德政的体现,他答应了一年,仅一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