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夷简与王曾看后,大半天未说话,真未支持财力,太平州几年的税一去,多少钱帛哪?向朝廷讨要时,写奏折了,不讨要时,什么奏折看不到。郁闷万分,但不得不议,没有在中书议,直接上了朝堂商议。

不仅他们二人略有不满,其他大臣,包括杜衍在内也有些不满。

郑朗用心是好的,不能放在朝堂上扯皮,有可能扯到郑朗离任后,事情都办不好。

然而郑朗却坏了规矩,这么大的事情你说做就做了,做得好是政绩,做得不好,太平州三万户百姓怎么办?算你有才能有把握这么做,若其他各州知州学习你,又没有才能,会形成什么后果?

杜衍等人从制度考虑的,有的人用意不是很纯正,如今的郑朗,已经到了让他们吃味的时候!

才这点大,做出了这个政绩,再过几年……不敢想像。

但是郑朗滴水不漏的做法,让他们一时半会又挑不出漏洞,只好隐忍不发。

在诸人各怀心思之下,有了这道诏书。

先是让郑朗将两圩秋收粮食全部统计上来,总产量与税务。对此郑朗没有异议,其他各州知州也等着这份数据,下面的官吏要政绩,上面的大佬们要参考。

第二份命令是发周边包括真州在内七州十五县两万百姓,两万劳力协助太平州治理诸圩,钱粮与太平州本地百姓律齐。未问给多少,给太平州百姓多少给他们多少。但不用想也不会薄,去年是几十亩良田,今年能薄吗?也未提那一州出,更懂的。都眼红了,我出人力支持你,还要我掏腰包替你付账。

郑朗也没有异议,早就准备好了。

奇怪的是第三道命令,翰林学士知制诰宋庠、崇政殿说书贾昌朝、知谏院蔡襄三人发河北流民六千户于太平州安置。

黄河决堤,分成三道入海,影响很大,那么宽的河面,几乎不到一米一亩地就成了河泽,几条河流,淹了多少耕地?从去年就在安顿,一直到今年都没有安顿好,还有近万户百姓或做短工,或靠朝廷救济度日。不是太平州缺少劳力吗?索性交六千户给你解决,况且多出那么多圩田,安置六千户又成什么问题?

所以根本没有尊重郑朗意见,朝廷先斩后奏,三人以及地方官吏的配合,到处鼓说,江南好,富得流油,又是郑状元在哪里,马上兴修许多大圩,一家一户能分到几十亩良地,一年能收几百石稻米。一鼓吹,并且百姓也听说了此事。于是蜂拥而来,本来是六千户,一滚滚成了近七千户,有几百户还不是流民,仅是日子过不下去的,也鱼目混珠冒充流民卷了进来。

三人一看不好,向朝廷禀报,几个大佬商议了一下,多几百户问题不要紧,一起带上吧。于是发了许多船舶,浩浩荡荡地向太平州出发。国库还是空,几乎只给了路上的粮食,就让百姓上路。

还算不错,提前对郑朗打了一声招呼,好做一个准备。

郑朗一看诏书,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