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就不对。

朝廷是好心,大宋是一个老实人,又是才子,贾昌朝也是一个才子,经学造诣很深,并且写了一手好书法,蔡襄更不用说,别看郑朗此时书法风闻天下,真与蔡襄相比,不会高,顶多相仿。至于最后谁高谁低,还要看各自以后的努力,郑朗松一松,未必会有蔡襄成就高。

三个大才子对你一个小才子,是不是很满意?六千多户百姓事关重大,不值得出动宰相,官员级别也不能小,出了三个中层官员负责,符合制度。

就是这个才子,才会出问题。大宋老实人,郑朗喜欢,作为不作为无所谓,不会来拽自己后腿,蔡襄偶尔发作一下,也是一个忠厚人,过来不会有事。中间的却会出毛病,大大的毛病。石介他们是太阳,热得让人害怕,贾昌朝这些人则是寒冰,阴柔得同样也可怕。

方式也不对,不能鼓吹得这么好,自己有什么条件能让他们马上进入小康生活?

可三个大才子不得己而为之,不这样,谁愿意背井离乡,去那么远的地方?

最后近七户人家,多少人啊,郑朗跳过了,悲嚎一声,道:“立即让所有官吏一起前来议事!”

奶奶的,不就是我沾了朝廷几年税务的光?不带这么玩的!

第二百五十一章 斗法(一)

郑朗又说道:“去将曹修睦与王昭明喊来。”

不知为什么朝廷会下这样荒诞不经的诏书,但中间此二人功不可没。气愤之下,下了这个评价。多少有些冤枉,朝廷怎能不关注,让他们前来看,看完了写,让朝廷得到最真实的消息。于是写了,此份诏书他们写的奏折是依据之一,然而他们本心不会有什么恶念。

诸人到齐,郑朗将他们坐下来,将诏书一一传看下去,气得不想说话。王昭明小心翼翼地说道:“诏书有什么不对吗?”

“哪里对了?”

曹修睦也小心地问:“郑知州,你是说七千户百姓吗?”

在太平州呆了有一段时间,其他地方不会让状元为难,要么只有这七千户流民。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