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看了差点吐血。
一年上朝视事一百多次,不算懒惰的,晚年李隆基一年可能没有十次,整个历史只有一个雍正象铁人一样,但一年也不过两百来次。
并且大半集中在上半年,一个上半年就上朝视事一百来次,仅这个上半年,有几个皇帝能做到?
后来养病用了两个月时间,又发生一件件让他喷血的事,是懒了。
但我上朝视事,你们嫌碍手碍脚,活活累昏过去,居然说我贪恋女色。不视事让你们处理政务,又说我做得不对。你让我怎么办?
接着又上书,窃见上、封事人同、安、县尉李安世,辄因狂悖,妄进瞽言,下吏审问。自孔道辅、范仲淹被黜之后,庞籍、范讽置对以来,凡在搢绅,尽思缄默。又虑四方之人不知安世讪上犯颜,将谓安世献忠获罪,自远流传,为议非美。伏望贷以宽恩,特免投窜,使彼偷安之士,永怀内愧之心。
李安世因为上书胡说八道而被弹劾,但是孙沔感到朝堂气氛不大对,按照以前,发生了庞籍与范讽对质这样大事件,朝堂一定会吵得惊天动地,可为什么没有几个大臣争论呢?朝堂安静如此,非是国家祥兆,因此让赵祯不得弹问李安世,以正圣听。
是什么道理?非要朝堂上吵得象菜市场,才有正气?
也是在胡说八道,赵祯看到后,直接将他出为潭、州衡、山知县。
不过君子党之所以为君子党,威力大是他们也有能力,不久因为政绩,这位牛人再度被重用。
几位大佬要求面见,赵祯还是要接见的。
赵祯看到后茫然道:“他可请求过朝廷财力人力支持?”
筑圩知道郑朗必筑的,包括太平州的意外之财,也未下诏讨要,就是给太平州筑圩的资本,可赵祯也未想到郑朗步子迈得这么大。
诸位宰相未说赵祯懒散,即便郑朗请求朝廷财力与人力支持,到了中书,要么准,要么不准,不一定需要向赵祯禀报。或者事情滑向不好的方向,争议,吵闹起来。
一起摇头。
休说请求,事前根本没有得知任何风声,只有吕夷简从吕三叔与儿子的信中知道郑朗冬天会筑圩,他想法中,筑的仅是万春圩,万万料不到会是八个大圩,外加一个新城市与港口。
赵祯挠起了头,又问:“太平州有多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