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交谈啊?”郑朗一下子站起来,这使他想到了一本书,《论语》!
又说道:“不行。”
然而司马光道:“但是,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我们让吕三郎派人送到京城刊印去了,大约不久后就会出来。”司马光嚅嚅道。
几人用意很简单,渐渐知道石介的事,郑朗派施从光问了一问,可郑朗本人不在京城,经司马光再三分析,老师也没有打击一面,仅是石介一人。可事情没有想的那么简单,这段时间上窜下跳的大臣可有不少,包括庞籍等人,全部在内,多少让老师这几问,问了进去。另外也说了对灾民要慎重,许多官员不作为。无形中会得罪更多的人。
以前他与王安石到郑家后,因为记忆力好,将郑朗与他们交谈过一些重要的话,以一些有启迪的话记录下来。
当时也没有其他的想法,后来到了江南,发生一系列的事,再将这些话拿出来对照,发现郑朗从始至终,皆言行一致的做到,钦佩不止。直到现在,他们隐隐感到将此书放出去,对老师有利。
不然这群清臣攻击起来,后果也不可小视。
将书放出去,看一看,大家究竟谁才是君子!
郑朗揉了揉脑袋,说道:“可有底稿在。”
“有。”
“拿过来。”
王安石将它拿过来,一个小册子,大约有三四万字,翻了翻,都是以前他对政治、国家、民生,以及学习的看法,有一些还牵涉到儒学上的学问,没有什么避讳的东西。
司马光道:“郑大夫,放心吧,我们知道什么该记,什么不该记,送到京城的那份手稿,又删了五六千字。”
“这份手稿本身就是问题。”
“是。”几个人一个不敢抬杠。还有呢,他们没说,分成问国,问政,问民,问学四卷,是删了五六千字,这个问题不大,现在不能将他们再当作少年,渐渐长大起来,经过郑朗这种开发式教育,成熟得更快,什么能公布于众的,什么不能公布于众的,几人推敲后,放出去的绝对不会出现差错。但还有呢,几小很无聊,将郑朗做的一些事,当作逸闻雅趣,择了五十几段,每段大约五六百言,写了出来,随着这些对答,一道塞了进去。